新質生產力賦能文化產業 內蒙古智能互動產品大受歡迎

5月的深圳,鳳凰花開得絢爛似火,同樣火熱的還有正在舉行的第二十屆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5月26日,不少深圳市民來到國際會展中心,逛展會、度週末,而內蒙古展區的多個智能互動產品格外引人注目。

展示文化魅力。草原雲記者 王磊 攝展示文化魅力。草原雲記者 王磊 攝

戴上VR眼鏡,跨上電動座椅,便可身臨其境感受在大草原策馬奔騰的酷爽。展區里,一款名為「駿馬追風」的互動遊戲前,想要體驗的遊客排起了長龍。「就像真的在大草原上騎馬一樣,左右轉頭,還能欣賞到美麗的呼倫巴爾大草原,很有趣!」剛剛體驗完這個遊戲的深圳市民黃先生高興地說。產品製造商內蒙古蘇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孫鑫濤說,這款產品會投入到景區以及文化類展館中,增強遊客體驗感。

觀眾在內蒙古展區體驗《駿馬追風》內蒙古特色文旅VR虛擬現實交互系統。

內蒙古展區里,還有一位文旅「推薦官」讓遊客十分樂意親近,那就是智能仿真小馬「奔奔」。如果遊客問「奔奔」:「內蒙古有什麼好吃的?」「奔奔」就會愉快地回答:「內蒙古好吃的可太多了,比如呼和浩特的燒麥和羊雜碎、赤峰的對夾、通遼的奶皮子……」作為內蒙古的文旅「推薦官」,「奔奔」很是盡責,它可以回答內蒙古有什麼好吃的、內蒙古有什麼好玩的、深圳到內蒙古有多遠等許多問題。敬業的「奔奔」非常受遊客青睞,不少人都願意和它互動一番。

觀眾在內蒙古展區與文旅AI數字人「小馬奔奔」互動。

「奔奔」的製造者,內蒙古自由極客數字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徐麗萍說:「小馬‘奔奔’作為定製化大語言模型內蒙古文旅‘推薦官’,非常受歡迎。我們與眾多參展商和區外機構達成了合作意向,深度發掘文旅IP。」

文博會已經走過20個年頭,內蒙古從未缺席。伴隨著文博會的成長與發展,內蒙古的文化事業也在不斷髮展壯大。今年的內蒙古展區可謂特色鮮明、創意十足,設有文脈賡續、多彩非遺、文旅融合、數字賦能、那達慕五個板塊。而數字賦能板塊展示了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數字化技術在文旅領域的新場景的應用,為文旅高質量發展注入新質生產力,讓北疆文化「活」起來。

鄂托克前旗烏蘭牧騎隊員在深圳文博會上演出。鄂托克前旗烏蘭牧騎隊員在深圳文博會上演出。

除了幾款交互式智能產品,在數字賦能板塊,大家還可以看到北疆文化資源數據平台。這個平台上既有文物、還有古籍、非遺等資料。比如說遊客想瞭解內蒙古的文物,點擊顯示屏對應菜單,文物的所有信息就會全部顯現。在平台的旁邊還有一本讓文物「活」起來的書,這本書記錄了內蒙古具有代表性的56件文物,更有趣的是,這56件文物對應了內蒙古展區里的56件文創產品,感興趣的遊客可以慢慢找尋,沉浸式探館。

​觀眾在內蒙古展區瞭解內蒙古特色文創產品。​觀眾在內蒙古展區瞭解內蒙古特色文創產品。

文博會上,除了數字展品,內蒙古展區其他產品也很走俏,烏拉特刺繡、敖魯古雅太陽花、樹皮畫都大受歡迎。一位老先生對著一件文創銀碗不停拍照,一邊拍一邊說:「我要把這個漂亮的碗發到朋友圈,我們這邊很少看到這麼富有民族元素的文創產品,歡迎內蒙古的朋友們來深圳作客,深圳有1000多個公園,你們一定要去感受一下。

內蒙古日報·草原雲記者:馮雪玉 李卓

製作:楊婷

編輯:孫麗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