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月生活法」真能重掌生活嗎

一月學插花,二月練跳舞,三月普拉提,四月架子鼓……從遊戲月、旅行月、citywalk月到減肥月、閱讀月、烹飪月,一些年青人月月嘗試新鮮事物,月月都有不同主題。

當部分年青人患上「淡淡綜合徵」的同時,另一種畫風為「生命就是要努力向上生長」的「主題月生活法」又在社交媒體上異軍突起,被年青人追捧和實踐。網民紛紛安利「替大家試過了,‘主題月生活法’真的有用」「這種方法能去‘班味’」。

「主題月生活法」究竟是什麼?憑什麼能受到年青人的青睞?

小紅書網民分享的內容 圖源:「勞動報」微信公眾號小紅書網民分享的內容 圖源:「勞動報」微信公眾號

「主題月生活法」,就是每月為個人的生活設定一個主題,比如嘗試未曾涉獵的新事物、新知識、新技能、新領域,或者一直想養成的新愛好,也可以對熟悉事物進行新探索。這個月裡,除上班、學習等日常任務外,所有閑暇時間都要為這個主題活動讓步,等下個月再換新主題,繼續挑戰未知。

與「佛系」的生活態度不同,「主題月生活法」更注重積極面對生活。通常先敲定每個月的主題,再把一個月細分為四周、把任務精確到每天,打造適合自己的個性化學習週期,最後按照計劃有條不紊地完成。

比如,如果對插花藝術心生嚮往,那麼第一週先找個花藝培訓班,結合網民或身邊花藝高手的建議初步學習,第二周進一步深入,第三週熟練掌握,進度稍慢的,也會爭取在第四周結束前學會。月末之際,再對這一月的學習進行總結評價,為開啟下一個主題月積蓄力量。

當按照計劃圓滿完成了一個月的任務之後,那種由進步帶來的成就感能讓人們重新找回自我、重拾對生活的熱愛與自信。即便任務未能如期完成,也不會氣餒,因為「主題月生活法」不受任何KPI的束縛和限制,也不在乎事情成功與否,它的精髓在於自由探索和不斷解鎖生活的更多可能。

相較於單純掌握一項新技能,由「主題月生活法」帶來的生活狀態的轉變令人驚喜。在一次次的探索與實踐中,年青人不僅學會了珍視時間,還體會到了投身於具體事物的踏實,這種由心靈的放鬆帶來的「內啡肽快樂」成為他們生活幸福感的源泉之一。

圖源:視覺中國圖源:視覺中國

「現在對每個月都有新期待」「熱愛生活的樣子真的很美」……隨著越來越多年青人在社交媒體上記錄和分享自己的經歷,「主題月生活法」甚至被冠上了能夠「逆天改命」的「神奇療效」。雖然這一說法比較誇張,但這種生活法卻實實在在地過到了不少年青人的心坎里。

它是「沉浸式」的生活體驗。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持之以恒地堅持做一件事並達成目標,有時會感到心有餘而力不足,心血來潮時一股腦地投入,熱情褪去後則意興闌珊,被新的事物吸引。

對於這些「三分鐘熱度」的年青人而言,「主題月生活法」就像一劑良藥,將短暫的「三分鐘」延伸至「一個月」,為深入體驗、細緻探索生活的多樣性提供了更充裕的時間和空間。更重要的是,在這一個月的沉浸式體驗中,年青人或許還「誤打誤撞」地挖掘到了畢生所愛之事。

它也是「拖延症晚期」的自救指南。明明已經製定好減肥計劃卻遲遲不想付諸行動,一邊感到有些自責,一邊享受「躺平」的快樂;明明想學習卻總是忍不住刷手機,恍然驚覺已是深夜……苦於老大難的「拖延症」困擾,「越拖越久」的年青人急於尋求自救方法。

「主題月生活法」之所以讓人「上頭」,關鍵在於它將一個大任務拆解成了一個個小任務。龐雜的任務難免令人畏懼焦慮,相較之下,循序漸進的小任務通常會讓人更有執行動力。從小任務入手,不但能減輕心理負擔,還能更好聚焦當下,有效克服「拖延症」,重新奪回對生活的主動權。

它還可以是「灰白生活」的一抹亮色。「白加黑」「996」「5+2」的工作模式和每天「兩點一線」的奔波,使得很多年青人的「娛樂體力」和生活熱情逐漸被消磨,下班後累得只想放空或是宅家玩手機,對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太大興趣。

為平淡生活注入活力的一條途徑就是發掘生活中的「小確幸」,而「主題月生活法」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打工人和學生黨單調的生活。畫畫、學琴、游泳、健身,從這些柱蠆式延伸開去,接觸更多不同領域,結交更多誌同道合的朋友,生活不再是千篇一律的流水賬。

圖片來源:社交平台截圖圖片來源:社交平台截圖

「主題月生活法」風靡的同時,也有網民提出質疑,認為這種淺嚐輒止式的方式不過是花樣翻新的「儀式感」,也是對時間和金錢的浪費。對此,筆者有幾點思考。

「主題月生活法」有其存在的價值。我們的確能從「主題月生活法」中看到自己過去的影子,比如曾經立下的flag、許下的新年願望、定下的假期計劃……可見,它並非一種全新的生活理念,也不是顛覆傳統的生活方式。但不可否認的是,「主題月生活法」的興起和流行,意味著年青人正在尋求更為深遠的改變,是他們對生活價值進行思考後的產物。在效率至上、理性主導的社會背景下,人們往往容易陷入一種無序且平庸的生活狀態中,而「主題月生活法」正是指引他們找回生活節奏、對抗乏味日常的有效方式。

警惕掉入「萬能公式」的陷阱。「主題月生活法」雖然給年青人帶來了諸多積極變化和體驗,但也要警惕其作用被過度渲染和誇大。它需要有足夠的自律和毅力去堅持,並非人人適用。比如,有的實踐者缺乏獨立思考能力,隨波逐流;有的則是為了主題刻意為之,顯得矯揉造作;還有的是追趕話題的熱度,吸引流量。每個人的生活步調和精神追求不同,僅一個月的短暫嘗試確實也難以使生活發生根本的質變,我們不妨將其視為一個自我探索的契機,在不斷嘗試實踐中找到自己的人生節奏和真正感興趣的事物,在深度培養、認真耕耘中尋找生活的滿足感。

人生需要長久的規劃與思考。儘管「主題月生活法」通過更加多元化、個性化的元素為人們提供了別樣的生活體驗和看待世界的獨特視角,更給一些年青人的學習、工作、生活帶來了正面影響,但以「月」為單位的時間終究還是太短,如果一直停留在短視思維中,只追求眼前短暫的快樂和成就,而不去深入思考自己的內心需求和長遠的人生規劃,那麼它可能只能是一種打發時間的方式,而非真正意義上的自我蛻變和重塑。不如以「月」為起點,設定更長維度的目標,讓它們去影響10年、20年後的自己。

無論「主題月生活法」是否真能幫助我們重掌生活,但在這個過程中,大家或許能夠發現——「生活本應就是一場忠於自己、不疾不徐卻又充滿美感的踐行」。願你我都能在一件件小事的迭代中,遇見那個更加成熟且有魅力的自己。

各位讀者: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留言在本文發佈的24小時以內得到點讚數最高者,將獲贈《話由心生》一套。您怎麼看「主題生活法」?另外,「浙江宣傳」即將迎來上線兩週年。您有什麼想要我們回答的問題嗎?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或者私信我們,我們將選取部分問題統一回覆。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