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大學博士招考風波,「遞補的他們」是怎麼出現的

▲資料圖:西北大學。圖/西北大學微信公眾號▲資料圖:西北大學。圖/西北大學微信公眾號

據媒體報導,5月27日,一名自稱參加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網民在互聯網發佈舉報,稱在該校地理學博士錄取工作中,7名先前無報名材料公示、無考試成績公示、無面試考試的碩博連讀生進入錄取遞補名單。在5月23日該學院發佈的錄取名單中,這7名碩博連讀生已經有3名被確定擬錄取。學院回應稱正在全力調查,將按照公平、公正原則處理。

在報名材料審核結果和統一考試成績兩輪公示中都沒有出現過的考生,最終卻能堂而皇之地進入擬錄取名單,不論是無心之失,還是人為所致,都會讓人覺得難以接受。近幾年被曝光的、涉及博士招生的醜聞事件不在少數,也給有關部門提了個醒:現行的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可能還存在疏漏之處。

過去幾年,一些雙一流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陸續取消統一考試,「申請—考核」製成為大趨勢。這一制度從誕生之初,社會評價就呈明顯的兩極分化之勢:支持的人認為這樣更符合學術選拔和培養的規律,「選擇更適合的人去讀博士」;反對者則認為此舉很可能讓博士選撥淪為人情交易,加劇學術近親繁殖的亂象。

為了消除這些潛在的風險,多數學校都在實際操作中增加了不少硬性規定,以保證選拔流程的公平公正。就以深陷輿論風波的西北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為例,在其《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方案》中就明確說明,專家要對包含碩博連讀考生以及「申請—審核」製考生在內的申請人提交的申請材料進行審核,審核合格方能進入綜合考察。此外,《方案》對筆面試流程、評分與錄取細則等都給出了詳盡的解釋。

只不過,當前「申請—考核」製方案並沒有公佈材料審核入圍的標準,也很少明確導師自球證量權的邊界,使得院系和導師在博士研究生招錄中的權力被無限放大,也留了很多可以動「歪心思」的灰色地帶。一些學院和導師,出於對本校優質生源的愛惜和保護,在情感和操作上就會有所傾斜,這也導致一些出身和背景不太好的申請者常常吃「啞巴虧」,稀里糊塗就被淘汰了。

一面是持續增長的博士申請人群體,一面是不斷推出的本科直博、碩博連讀等自主招錄模式,留給一般申請者的機會越來越少,也不怪大家都拿著顯微鏡去看高校招錄的各個環節。既然「自主招收」的大趨勢無法逆轉,眼下就更需要教育部門用「嚴格審查」和「嚴肅流程」來回應社會的關切。

比如,去年剛剛全面轉向「申請-考核」製招生的中國科學院大學,不少學院的博士招生實施方案中都明確寫到「招考過程對所有考生一視同仁,特別對於本單位職工,不得因為考生是科研團隊成員而有額外優惠政策或特殊處理」,一旦發現,「對違規違紀的導師,將取消其招生資格,情節嚴重者,還將追究相關人員的法律責任。對違規違紀的學生,取消錄取資格,計入考生誠信檔案,並視情節要求其1-3年之內不得報考學校博士研究生。」這對導師和考生,都有足夠的威懾力。

說到底,越是突出「自主」的招考形式,就越需要擁有權力的人「自律」,必要時,更應有明確的條例規定來協助「他律」。在涉及人才選拔這樣的大事情上,教育部門多一些規範的意識和審慎的態度,總是有益的。

撰稿 / 公羽(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