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質醫療資源輻射雪域高原,上海20家三甲醫院專家赴日喀則巡迴義診

山海不為遠,千里心相連。5月27日至31日,上海市衛健委副主任虞濤帶隊,上海20家三甲醫院30餘名醫療專家赴西藏日喀則市開展巡迴醫療,並慰問上海「組團式」醫療援藏專家。赴藏專家涵蓋內、外、婦、兒、中醫等多種專科,他們深入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江孜縣人民醫院開展義診,把上海優質的醫療服務送到日喀則各族群眾的「家門口」。

虞濤介紹,上海通過「以院包科」等方式,深入推進醫療人才「組團式」對口支援工作,推動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向「強三甲」跨躍式發展。在此期間,上海醫療援藏工作更注重完善引才育才機制,為受援地持續培養多層次醫療衛生人才,促進上海優質醫療資源向日喀則延伸輻射,有效緩解當地各族群眾看病就醫問題。

作為夯實「組團式」援藏工作新項目,此行中,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與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簽訂《遠程醫療合作協議書》,發展「互聯網+健康」服務。

簽約儀式後,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主任醫師王敏教授利用5G等信息技術,為日喀則患者進行跨越千里的遠程會診。

患者是65歲的藏族男性,經遠程問診後,王敏教授考慮診斷是左眼視網膜分支靜脈阻塞伴黃斑水腫,建議進一步完成檢查,並調整用藥方案。據此,患者不用來回奔波,在家門口就享受到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巴桑是拉薩卵巢癌患者的家屬,得知5月29日在日喀則有上海專家義診,早早驅車從拉薩趕往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然而,由於遇上堵車,趕到醫院時,義診已結束。經多方打聽,巴桑趕到複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副主任醫師鄭重下榻的賓館,鄭重熱情接待了巴桑,給患者製定了先手術再化療以及維持的方案。

瑞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醫師孫首悅也收到一位拉薩患者的微信,他之前因垂體大腺瘤在瑞金醫院問診,術後一直在隨訪,這次通過孫首悅的朋友圈得知日喀則有義診,無奈路途遙遠無法趕來。孫首悅當即詢問了患者當前的情況,並對他進行了遠程指導。

義診現場,上海市皮膚病醫院診桌前排起了長隊。楊德剛主任醫師說,以前皮膚科義診諮詢都是牛皮癬、濕疹、白癜風等常見又難治的病,如今,健康條件明顯改善、上海專家帶領日喀則本地團隊多年援建,常見難治病在日喀則都有了高水平診療服務,「甜蜜生活痘」成為新煩惱,諮詢怎樣消痘印、激光美容的群眾擠爆了義診台。

專家們還發現,很多疾病跟當地民眾的生活習慣、就醫理念相關。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眼科副主任醫師王麗發現,前來諮詢的兒童主要表現為近視及斜視。其中有一名8歲患兒,自幼左眼視力不好,家長沒重視。王麗囑咐家長務必監督患兒認真進行視力訓練,定期到眼科複查。

瑞金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潘睿俊發現,當地結石、痔瘡患者更傾向於吃藥治療。於是,他在義診現場做起了「科普大使」,告訴患者膽囊結石可以在腹壁「打洞」,約半小時就可完成膽囊切除術,順利的話,術後第一天即可出院。聽了他通俗的講解,大家消除了對手術的畏懼心。

上海醫療援藏,重在建立長效機制。日喀則市衛健委副主任、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王慶華表示,上海13家三甲醫院與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建立「以院包科」幫扶關係,全力支持醫院打造西藏西岸醫學診療高地。2020年以來,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開展新項目新技術147項,「紅細胞單采」技術治療高原紅細胞增多症更是世界首例。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已實現276種「大病」、626種「中病」不出市,為西藏培養醫務人員8餘萬人次。

「對口支援,要多做造血的事。」日喀則市委副書記、日喀則市常務副市長彭一浩說,上海對口支援日喀則,要在更寬領域、更深化層次、更高水平加強交流合作,同時,還要加強健康理念引領,不斷提升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為日喀則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文:唐聞佳

圖:受訪方供圖

編輯:唐聞佳

責任編輯:樊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