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多年過去了,鏡頭裡的山裡娃們還好嗎?

  冰天雪地求學路上的孩子、懸崖天梯上的少年、長在城中村的農民工子女……十多年前,記者曾跟蹤採訪了一批兒童,用影像記錄他們面對困難堅強樂觀的童年生活。十多年過去了,他們又經歷了哪些酸甜苦辣?如今過得怎麼樣?

「天梯少年」:所有夢想都開花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縣七百弄山區,峰叢聳立,山高路陡。長期以來,高山溝壑不僅阻礙了發展的腳步,也阻礙了孩子們的求學追夢之路。

  2012年,記者第一次來到大化縣部分鄉鎮農村學校採訪時,這裏的交通不便,校舍還簡陋。很多學生要花費一兩個小時爬「天梯」、過懸崖、翻越大山才能抵達學校,還要睡大通鋪,吃黃豆拌飯……

  在板升鄉弄勇村,記者多次跟隨弄勇小學的孩子們上學和回家,途中要攀爬一處20多米高的木梯,當地人稱之為「天梯」。梯子是大人用竹子和木頭捆綁製成的,經陽光暴曬和風雨侵蝕,多處已折斷。當時蒙宣汰只有8歲,因為年紀太小,需要哥哥在前面牽著,後面有同行的姐姐們頂著才能爬過懸梯。11歲的哥哥蒙宣任,肩扛背馱兄弟倆的生活用品和學習用具,每次都要歷經一個多小時才能抵達學校。

拚版照片:上圖為2023年1月20日,在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勇村,22歲的蒙宣任(左)和弟弟蒙宣汰站在通往弄勇小學的隧道旁合照,隧道上方是他們兒時上學需要攀爬的「天梯」;下圖為2012年9月3日,在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勇村,蒙宣汰(左一)、蒙宣任(左二)爬山路去學校。蒙宣任目前在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讀書,弟弟蒙宣汰從技校畢業後在廣東一家汽修廠上班。組圖均由新華社記者 黃孝邦攝

  少年時的艱苦生活,讓山裡的孩子們在學習之餘,懂得了分擔生活的重責。放羊、縫衣服、做飯、挑水、種玉米,蒙宣任和蒙宣汰從小就學會了幾乎所有的生活技能。

  蒙宣汰希望能儘早出去,打工掙錢養家。

  在他的記憶中,包括爸爸蒙桂蘇在內的父輩們,大多常年外出打工。每年春節前,爸爸都要背著沉重的行囊和年貨走山路回家,不管有多晚,蒙宣汰和哥哥都會守在門口等候,遙望遠處的山坳:一年沒見面的爸爸變成什麼樣了,他帶回了什麼禮物……

  小學未畢業的蒙桂蘇,希望孩子不要再走父輩走過的路,因為他的人生之路告訴他:沒有文化,就沒有未來。

  「竭盡所能送孩子們出去讀書」是蒙桂蘇最樸素的想法。

  那時候,哥哥蒙宣任說,他的夢想是考上大學,用知識改變命運。

  與弄勇村的「天梯」上學路相比,隔壁弄雷村的懸崖峭壁,使孩子們的上學之路更加艱險。他們每天上學都要經過一處200多米長、100多米深的懸崖。

  那時,11歲的蒙秋豔作為高年級的姐姐,每次都要走在隊伍的最後面。爺爺叮囑她,要照顧弟弟妹妹們,要多注意安全。

拚版照片:上圖為2023年5月27日,22歲的蒙秋豔站在廣西醫科大學校門口。下圖為2012年9月3日,11歲的蒙秋豔(右一)在懸崖邊護著低年級的小夥伴回家。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蒙秋豔說,有一次上學路上,一個姐姐過懸崖時不注意看腳下的路,不小心滾下懸崖,幸好在10多米深的地方被石頭和樹木卡住。老師聽聞後,急忙救援。那個姐姐的額頭,至今還留著長長的疤痕。

  11歲的蒙富鬆曾在懸崖上摔得頭破血流,不得不請假在家休養了好一陣子。

  10歲的蒙科佑剛剛讀二年級,這個年紀本該讀四年級了。但蒙科佑說:「因為擔心我年紀太小,爬懸崖上學不安全,所以9歲時才去上學。」

拚版照片:下圖為2023年1月16日,在河池市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即將從技校畢業的蒙科佑站在家門口;上圖為2012年9月5日,在大化瑤族自治縣板升鄉弄雷村,10歲的蒙科佑在上學途中,坐在懸崖邊上休息。22歲的蒙科佑,希望能掙錢供弟弟妹妹讀書,讓他們接受更好的教育。

  記者跟隨他們放學經過懸崖時,同樣需要手腳並用,提心吊膽地通過。

  「一定要努力讀書,走出大山,將來當一名老師!」這個夢想一直在支撐著蒙秋豔。

  隨後多年,隨著脫貧攻堅深入推進,大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路網工程」讓孩子們的上學路不再艱險;「營養改善工程」讓孩子們告別黃豆拌飯;「攻堅大通鋪工程」改善了孩子們的住宿條件。

  大山舊貌換新顏,溫暖著少年們的成長路。

  懷揣夢想的孩子們,奮力在大山裡奔跑。

  2021年,蒙秋豔以優異成績考取廣西醫科大學翻譯專業,如今她已經通過了教師資格考試的筆試。

  20歲的蒙宣汰技校畢業後,已經在廣東一家汽修廠工作兩年。哥哥蒙宣任在遼寧省交通高等專科學校就讀。

  22歲的蒙富鬆已從衛校畢業,回到家鄉當一名村醫。

拚版照片:上圖為2023年5月24日,村醫蒙富鬆站在大化縣板升鄉弄雷村衛生所前。新華社記者胡星宇攝。下圖為2012年9月5日,10歲的蒙富鬆(右一)爬懸崖去學校讀書。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讀大學、外出闖蕩、服務家鄉……當年這些翻山越嶺上學的稚嫩懵懂少年,如今已邁向成熟堅強,為自己的美好生活而努力拚搏。

 從「冰天雪地」走向溫暖之春

  廣西桂林市全州縣蕉江瑤族鄉大源村位於桂北高寒山區。每年隆冬時節,孩子們都要在老師和家長的護送下,在一片冰天雪地中踏上求學之路。

  2011年1月,記者第一次採訪拍攝大源小學師生們的學習生活情況。當時這裏尚未修通水泥路,大部分學生要花費一兩個小時走山路才能抵達學校。

  當時整個大源村被冰雪覆蓋,記者趕到學校時已臨近下台。教室里沒有暖氣,教室內外的氣溫幾乎沒有差別,所有人的小臉蛋都被凍得紅彤彤的,有的同學還帶著小火盆,放在課桌旁邊取暖。

  此時家長們已經在校門口等候,準備接孩子們回家。

  放學後,8歲的鳳豔萍和5位小夥伴同行,儘管不是年紀最大的,但她勇敢地站到隊伍最前面,帶著大家走在回家的路上,家長則跟在隊伍後面,小心護送著。

圖為21歲的鳳豔萍在大源村家門口(2024年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圖為21歲的鳳豔萍在大源村家門口(2024年2月27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圖為在桂林市全州縣蕉江瑤族鄉大源村,8歲的鳳豔萍和同學走在放學回家的山路上(2011年1月10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結冰的山路很滑,下坡時,鳳豔萍試圖抓住路邊的雜草,但覆冰的雜草也很滑,一不小心,整個人就滑到坡底,還好人沒受傷。

  過河時,需要踩著覆冰的大石頭,有時需要家長抱著,有時需要坐在石頭上,手腳並用蹭過河面。

  就這樣,三四公里的回家路,鳳豔萍連滾帶爬,花費一個多小時才回到家。鳳豔萍的家和大部分村民的房子一樣,是幾間泥瓦房。推開家門,她第一時間來到火塘旁烤火。

  而住得更遠的梁玉鋒、盤偉健等同學,回到家需要兩三個小時。

  當時被冰雪覆蓋的大源村,大霧瀰漫,記者無法拍攝村莊的容貌,只留下一些孩子們在冰雪中回家的畫面。

  如今,在此前學生過河處附近,村民們已搭橋修路。如果不是有照片記錄,外人很難想像,河裡散露的石頭,曾經是孩子們每天上學的必經之地。

  坐落在半山坡的大源小學,水泥路已經通到了學校門口,家長可以用汽車或電單車送孩子們上學了。校園砌起了圍牆,新種的鬆樹,已經長得比教學樓還高。

在桂林市全州縣蕉江瑤族鄉中心小學,21歲的鳳豔萍(左一)和妹妹盤雲芳(右一)、堂妹盤宇婷走在校園里(2月28日攝)。在桂林市全州縣蕉江瑤族鄉中心小學,21歲的鳳豔萍(左一)和妹妹盤雲芳(右一)、堂妹盤宇婷走在校園里(2月28日攝)。

  記者從學校坐車來到鳳豔萍的家門口,只需要五分鐘。鳳豔萍的家,和很多村民一樣,已是兩層樓房。

  看著當年的照片,21歲的鳳豔萍一眼就認出了照片上13年前的自己,隨後她從屋裡拿出了記者送給她的照片。

  鳳豔萍說,同學們一直珍藏著這些照片。

  2023年,鳳豔萍結婚成家,目前在桂林市務工。

  她告訴記者,她們班有很多人還在全國各地讀大學,大部分已返校開學,還有幾個同學已經外出務工……

  今年3月,記者通過微信聯繫上了幾個正在外地上大學的同學。就讀於天津交通職業學院的盤偉健,發來一張他坐在學校圖書館里閱讀的照片。盤偉健說,此時閱覽室內溫暖如春。

  「炒籃少年」的「三級跳」

  今年23歲的熊三耶在1歲時就跟隨打工的父母從貴州的大山裡來到廣西柳州市生活,父母以拾荒、「炒籃」(挖掘建築工地裡的廢鐵)為生,一家人已在柳州市生活了20多年。

在柳州市北雀路一處工地,熊三耶和夥伴們在炒籃(2013年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在柳州市北雀路一處工地,熊三耶和夥伴們在炒籃(2013年8月29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2008年至2013年,記者曾數十次來到熊三耶生活的城中村和就讀的學校,採訪拍攝他和小夥伴們的學習生活情況。

  當時,他還是炒籃少年「熊三三」,與父母姐弟租住在一間狹小的屋子裡。讀小學的熊三耶,經常利用假期時間,跟隨父母到工地上炒籃,承擔起一些力所能及的勞動,幫助家人分憂。

  到2013年的時候,熊三耶對各種廢鐵的行情瞭如指掌。那年的國慶長假7天里,他「炒籃」5天,賺了100多元錢,50多元交給了父母。

  在少年時代,熊三耶生活的城中村,聚居著很多農民工子女,那裡沒有寬敞的球場,也沒有清涼的泳池,更沒有各式各樣的夏令營和興趣班,儘管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小夥伴們在一起總是有無窮的樂趣。

  當地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給予了很多關懷,經常到學校、村里開展關愛活動,一些學校還開展結對活動。

  比如,瞭解到城中村的孩子們沒有書桌,只能蹲在地上,趴在小後備上學習,誌願者們很快就送來了小書桌。

  廣西科技大學的大學生們經常到學校和村里開展義務家教、支教活動等,熊三耶甚至還受邀到大學校園里參觀學習,那時他就夢想著長大後也要到這樣的大學校園里讀書。

  柳北區團委等部門多次組織青年誌願者和社會愛心人士到學校開展繪畫、音樂、手工、體育等公益培訓活動。

  這些不間斷的關愛,讓年少的熊三耶感受到了這座城市的溫暖,他開始夢想著在這裏紮根。

  初中畢業後,熊三耶選擇了讀中專,接著又上了大專,幾乎每一個長假,他都到工廠里打工掙錢,這個經歷也讓他深刻體會到知識的重要性。2023年,他又考上了本科,實現了「三級跳」。

  時隔11年後,記者再次找到熊三耶時,他們家已經搬到了新住處,面積增加到了60多平方米,生活條件明顯改善。

  他鄭重地告訴記者,他早就不叫「三三」了,因為這個名字看起來太幼稚了,父母在他上中學之前就改為現在的名字了。

  「但是我還是喜歡你叫我三三!」他說,「十多年了,我還是很單純,但我懂了很多。」

在柳州市鷓鴣江路附近一處出租屋外,熊三耶在展示剛剛購買的筆記本電腦(2024年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在柳州市鷓鴣江路附近一處出租屋外,熊三耶在展示剛剛購買的筆記本電腦(2024年2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黃孝邦攝

  熊三耶本科學的是機械設計與製造及其自動化專業,學習急需使用筆記本電腦,所以今年春節他沒有隨父母回農村老家過年,而是留在柳州市打工掙錢購買電腦。他向記者展示了新購買的電腦,播放器正在播放「我還是從前那個少年……」這是他最喜歡的一首歌。

  熊三耶很喜歡柳州的螺螄粉和這裏的城市文化,還有一年多他就大學畢業了,他希望以後紮根柳州,為兒時的夢想繼續努力拚搏。

  「我身體是柳州這座城市的,靈魂是貴州大山的。我是喝著這座城市的水長大的,幾乎已經完全融入了這座城市。」熊三耶說,「現在就差那麼一點點了,那就是畢業後在這裏工作,然後買一套房,讓父母晚年生活得好一些。」(記者黃孝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