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詩意節令|芒種:風吹麥成浪 靜待稻花香

新華社上海6月5日電題:芒種:風吹麥成浪靜待稻花香

新華社記者楊金誌、郭慕清

北方麥黃,江南秧綠。

芒種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九個節氣。每年6月5日至7日之間,當太陽位於黃經75度時,芒種如約而至,仲夏至此開啟。

元代文人吳澄編著的《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寫道:「五月節,謂有芒之種穀可稼種矣。」芒種芒種,連收帶種,是連結成熟和新生的節氣。芒種的「芒」指的是植物籽實外殼上的細刺,意為有芒的麥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種。

在古代,人們以二十四節氣劃分一年,每個節氣又細分為三候,共計七十二候,用以描述自然界的變化和農事活動。芒種分為三候:一候螳螂生,二候鵙始鳴,三候反舌無聲。

芒種見證著「忙種」,也是農忙之時。小麥要搶著收割入庫,弄不好會在雨天爛在地裡;秋糧要搶種,稻子要搶插。俗話說「春爭日,夏爭時」,白居易也由此寫道:「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這一時節,遼闊的田野間,生命躍動如歌。大地噴薄而出的活力,讓無數文人墨客為之著迷,情不自禁執筆落墨,書寫這一「收」一「種」間的江山如畫和人生禪意。

「從此客程君不見,麥秋梅雨遍江東。」芒種時,下雨比較集中,是一年中降水比較多的節氣。南桑治詩人陸遊,有兩首芒種詩,正是由雨寫起:一曰《時雨》,二曰《芒種後經旬無日不雨偶得長句》。

《時雨》的幾句最為人熟知:「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大意是,應時的雨水在芒種時節紛紛而至,田野里處處都有農人在忙著插秧。家家戶戶吃著香噴噴的麥飯,處處都飄蕩著采菱女采菱的歌聲。

如果說在《時雨》中,詩人刻畫的是芒種之「忙」,那麼《芒種後經旬無日不雨偶得長句》則在字裡行間透露出一種「閑」。且看他寫道,「芒種初過雨及時,紗廚睡起角巾欹。癡雲不散常遮塔,野水無聲自入池。綠樹晚涼鳩語鬧,畫梁晝寂燕歸遲。閑身自喜渾無事,衣覆熏籠獨誦詩。」

一人兩詩,賞陸遊的「閑」,品人生的忙。細細咂摸,別有一番趣味。

芒種時節,高考季到。在熱烈的陽光下,無數考生走上考場。麥浪難掩鋒芒,恰似少年理想,當下不負歲月,人生自當輝煌。華東師範大學民俗學研究所教授田兆元說,芒種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關鍵時刻,人們要敢拚能搏。所謂人生大事,不過是種和收,有種才有收,種好才能收好。而為人處世,一張一弛,忙有所值,閑有所趣,心有所待,就是最好的生活狀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