顆粒歸倉!芒種時節,昌平一處高標準農田率先開鐮

新京報訊(記者田傑雄)風吹麥浪,夏收正忙。6月5日,正值芒種節氣,昌平區興壽鎮一處500畝高標準農田已率先開鐮。未來一個月內,昌平小麥將進入「麥收時間」。

6月5日,收割機駛過麥田,昌平區興壽鎮一處500畝高標準農田開鐮。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6月5日,收割機駛過麥田,昌平區興壽鎮一處500畝高標準農田開鐮。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老話講,「芒種芒種,搶收搶種」。在昌平區興壽鎮的天意蔬果農業科技產業示範園內,伴隨著收割機器的轟鳴,金黃麥浪中留下一條筆直的車轍痕跡。「現在為了保護性耕作,我們使用的是免耕技術,省時省力,小麥地不用旋耕,可直接播種,短短幾小時我們就能把玉米種上。」權克滿是昌平一家農機專業合作社的負責人,他稱這些年來,每到6月,合作社的農機都會開足馬力,保證昌平區各鎮的小麥顆粒歸倉,今夏合作社預計收穫2000餘畝小麥。

在權克滿看來,今年年景正好,雨水適時,小麥也比往年更飽滿一些。為了降低機收減損,他特意在夏收前調整了合作社的農機設備,爭取今年將麥收的機損率再降低些。記者瞭解到最近幾年,多個夏糧主產區的小麥機損率均在1%左右,而權克滿給團隊定的目標則更低,「我們測算過,最低的時候能夠達到0.7%,散落在地裡的麥子少了,農戶百姓的收益就多了。」

昌平區興壽鎮,金黃的麥田即將迎來收穫。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昌平區興壽鎮,金黃的麥田即將迎來收穫。新京報記者 田傑雄 攝

另一家農機合作社理事長張友東也告訴記者,為了降低機損率,每年農機下地前,都要經過多次的調試和改進,「得調換機械中的篩子和齒條,恰到好處地吹出麥糠,留住麥子。」

別小看這0.3%的降幅。在農業農村部公佈的數據中,我國三夏小麥機收環節,損失率若能降低1個百分點,全國就可挽回25億斤糧食。若把0.3%的降幅放在全國的「大盤子」中,就意味著再能多把7.5億斤的小麥送入糧倉。

記者獲悉,目前昌平已實現小麥生產全程機械化,全區小麥將由區內的農機專業合作社完成收割。據昌平區農業機械化技術推廣站農藝師劉攀介紹,今年昌平區小麥種植區域集中在興壽、百善、小湯山、十三陵、沙河、崔村、馬池口、陽坊等鎮街,預計本月中旬進入麥收高峰。

編輯 唐崢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