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阿里山」的台灣父子種茶人:兩岸一杯茶

中新社福建龍岩6月9日電 題:「大陸阿里山」的台灣父子種茶人:兩岸一杯茶

作者 張金川 廖珍妹

「永福鎮山清水秀,宜居宜業。」追隨父親來到「大陸阿里山」福建龍岩漳平市永福鎮的台灣青年吳曜任,對未來充滿憧憬,「我要讓這片茶山煥發新生機」。

5月23日,在「大陸阿里山」接力父輩茶產業的台灣青年吳曜任,走在茶山小木屋間,對未來充滿憧憬。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5月23日,在「大陸阿里山」接力父輩茶產業的台灣青年吳曜任,走在茶山小木屋間,對未來充滿憧憬。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作為福建省龍岩市漳平台灣農民創業園的核心區,永福鎮以其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和氣候條件,被台商台農譽為「大陸阿里山」。這裏與台灣農業交流合作密切,吸引不少台商台農於此種植台灣高山茶,成為台灣茶農在台灣島外投資最集中、規模最大的茶葉生產基地。

隨之而來的,是「台農二代」子承父業,「登陸」接力父輩的茶產業,越做越精,越做越好。「90後」吳曜任就是其中一位。

面對中新社記者採訪,年過六旬的台農吳見渝侃侃而談「登陸」發展的故事,也不忘介紹茶山「新主人」——32歲的兒子吳曜任。

5月23日,台灣青年吳曜任(右)和父親在查看製茶機器設備。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5月23日,台灣青年吳曜任(右)和父親在查看製茶機器設備。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因為喝了台胞在永福種出的茶,感覺不輸台灣阿里山所產,吳見渝便也來了永福。2006年,他創辦漳平佑泉茶業有限公司(簡稱「佑泉茶業」),種植高山烏龍茶、高山紅茶等。

「在這裏,我不僅租賃350畝土地種茶,也做起自己的老本行——製作和銷售台灣製茶機器設備,還把唯一的兒子帶來大陸發展。」吳見渝告訴記者,兒子台灣高中畢業就來大陸了,希望他儘早融入大陸,繼承他的事業。

目前,吳曜任已擔任佑泉茶業的總經理兼技術總監,接手了茶山的管理。在父親鼓勵和安排下,他還完成了福建農林大學成人高等教育園藝技術專業的三年製函授學習。

經過多年潛心經營,佑泉茶業的毛茶銷往大陸各地,產量和銷量都有不俗表現。已成為當地製茶能手的吳曜任,也積極投身公益事業,成為台胞「河長」、鄉村振興顧問和社會誌願者。「這裏有我的事業和喜歡的朋友,希望盡己所能為當地發展做點事,這也是一種成長。」

驟雨初歇,茶山雲霧繚繞,空氣清新。竹柏、紅豆杉、台灣櫻花、紫藤等多種植物,把茶山裝點得更加鬱鬱蔥蔥;還有幾棟民宿小木屋,可供喝茶賞櫻的玻璃陽光房,點綴茶山間。

「我希望將茶山向二、三產業延伸,建設集種植、生產、營銷、文化、旅遊、研學於一體的茶園。」吳曜任說。

同是「90」後的張朝榮,也是在永福接力父輩的「台農二代」。2006年,他跟著父親來到大陸求學,並留下來種茶製茶。他認為,永福鎮地理氣候、所處緯度與台灣阿里山相近,非常適合種台灣軟枝烏龍茶等。

5月23日,張朝榮(右二)一家子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了紮根「大陸阿里山」的種茶故事。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5月23日,張朝榮(右二)一家子向中新社記者講述了紮根「大陸阿里山」的種茶故事。中新社記者 張斌 攝

如今,張朝榮家的茶山已從2001年他父親初到時的300畝增至900畝。「大陸惠台利民政策措施不斷疊加,特別是在貸款貼息、用電優惠、山地水利農業設施項目上,給予台胞資金補貼和技術支持等,才有我們如今較大的發展規模。」張朝榮說。

畢業於龍岩農業學校茶葉專業的張朝榮,看好大陸電商發展。為了打造家族「來福茶業」品牌,他去年將在台灣的妻子接來永福,一起在抖音平台註冊「台灣阿榮夫妻有好茶」帳號,通過影片、直播等方式分享永福的好山好水好茶,傳播中華茶文化。

「農業是個投入大但見效較慢的產業。」張朝榮表示,未來想把茶廠轉型為5D觀光主題工廠,吸引遊客來茶園賞花喝茶、觀摩採購一系列有關茶的文創用品等。(完)

【編輯: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