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報:惡意詆毀民營企業,這些「網絡黑嘴」該閉嘴了

▲工人在浙江某企業生產車間組裝家用淨水產品。圖/新華社工人在浙江某企業生產車間組裝家用淨水產品。圖/新華社

6月8日,中央網信辦公佈了一批「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整治涉企侵權信息亂象」專項行動典型案例。「墨子商業論」「奇偶派」「小牛說車」等知名帳號被依法依約關閉。

通報指出,「墨子商業論」等帳號散佈謠言信息,惡意詆毀企業形象;「奇偶派」等帳號歪曲解讀涉企公開信息,謀取非法利益;而這其中最知名也曾屢次引發爭議的「小牛說車」,則事涉「故意誇大歪曲事實,抹黑詆毀企業及其創始人」。

據報導,該帳號主要發佈以汽車測評為主的內容影片,天眼App顯示,此前,該帳號持有人顧某某曾因網絡侵權責任糾紛被廣東小鵬汽車科技有限公司起訴,還曾因名譽權糾紛被蔚來控股有限公司起訴。

而在與後者的糾紛中,經兩審判決,顧某某被作出在短影片帳號刊登致歉聲明、同時進行經濟賠償的處罰。現在看,其付出的代價遠不止於道歉賠償那麼簡單。

捏造事實、歪曲解讀、惡意抹黑是這些帳號的共同特點。雖然只是自媒體,但這類「網絡黑嘴」破壞性極大。

很多時候看起來只是幾句風言風語,但在信息不對稱的網絡環境下,這些聲音極容易混淆視聽,帶偏節奏,形成強大的傳導效應,給民營企業帶來嚴重傷害,打擊企業家與投資者的信心。

近年來,輿論場上對民營企業或民營企業家的扭曲甚至抹黑並不鮮見。不論是「私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還是後來的「聯想風波」,都曾攪動輿論場的「一池春水」, 撕裂了社會對民營經濟、民營企業的認知與共識。

這無疑是與國家大力倡導發展民營經濟、為民營經濟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背道而馳,也不利於充分激發民營企業家創新創業的活力。

針對「網絡黑嘴」,網信部門開展了多輪專項打擊行動。2023年,國家網信辦開展的清朗專項行動,就把嚴厲打擊網上惡意損害企業和企業家形象聲譽作為重點。

今年,中央網信辦開展的清朗·優化營商網絡環境專項行動,也直指無事實依據憑空抹黑詆毀企業和企業家形象聲譽、敲詐勒索謀取非法利益等行為。

這意味著,有關主管部門已深刻認識到「網絡黑嘴」對民營企業的傷害,正採取積極行動,消除民營企業發展過程中的噪音與雜音。

其實,揆諸改革開放的歷史可以發現,自上世紀70年代末中國開始放鬆商品經濟管製、培育市場經濟以來,民營企業也曾多次面臨諸如「原罪論」「民進國退論」等論調的詰難。但最終,伴隨著一輪輪思想解放與意識形態大討論,社會自上而下逐漸統一了思想,中國民營經濟迎來四十多年的繁榮發展。

當前,中國經濟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大力培育新質生產力,成為中國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的關鍵要素。尤其近10年來,得益於科技樹的點亮與良好的創新創業氛圍,中國互聯網科技以及新能源汽車產業蓬勃發展。

一些無良自媒體、「網絡黑嘴」卻盯上了這些新興行業,大行造謠傳謠、敲詐勒索等違法違規行為,其目的不過是為了非法牟利,大發黑心財。

這傷害的不僅是某個企業,而是整個產業甚至民營經濟的整體生態。所以,打擊「網絡黑嘴」,就是為互聯網科技與新能源行業營造良好的輿論環境,就是為中國民營經濟保駕護航。

當然,自媒體的湧現,本身也是輿論場話語平權的體現。一些自媒體依靠合法合規的商業運營,獲得了可觀的經濟收益。但是網絡言論不能沒有邊界,商業「恰飯」不等於可以肆無忌憚地挑戰法律。

對於不懷好意抹黑民營企業、破壞民營經濟發展的「網絡黑嘴」,平台也絕不能遷就與縱容,要積極履行審核管理責任。

撰稿 / 陳晨(媒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