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既是問道,也是傳道」——對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

  「南美明珠」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市中心的畢特列公園近日迎來了兩位「不用護照」的中國友人。他們,一個渾然高古,一個飄逸悠遊,高7.8米、總重6.6噸,佇立於天地之間,以中正祥和的儒雅氣度和天人合一的怡然神韻,講述著萬里之遙的中國故事。

  這一名為《問道——孔子問道於老子》的大型青銅組雕是中國美術館館長、雕塑家吳為山的力作。「這是我的‘出海’作品中高度最高、也是走得最遠的一組雕塑。中國歷史上的偉大先賢,不僅屬於中國,也屬於世界。我們要讓世界看見更多大寫的中國人。」吳為山說。

「既是問道,也是傳道」

  賡續千年的文化積澱,蘊藏著貫通古今的智慧和力量。

  2018年,時任烏拉圭副總統托波蘭斯基訪華。她特意拜訪了吳為山的工作室,一眼相中《問道》,希望能把中國偉大的思想家和哲學家「請」到烏拉圭,「讓未來一代聽到他們的對話」。

  時隔6年,兩座雕塑遠渡重洋,被安放於畢特列公園的林蔭之間。當雕塑從巨型吊車上緩緩下落並最終觸地,那一瞬間,遠程觀看影片的吳為山「激動萬分」。「這兩位聖人離開自己的祖國,但他們並不孤單,因為世界各地都有他們的‘知音’,都喜歡聽他們講仁、講道、講德。」

  這是2024年5月28日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市中心的畢特列公園拍攝的雕塑作品《問道》。新華社發(陳曦攝)  這是2024年5月28日在烏拉圭首都蒙得維的亞市中心的畢特列公園拍攝的雕塑作品《問道》。新華社發(陳曦攝)

  兩千多年來,以孔子學說為核心的儒家思想遠傳東亞、歐洲、美洲等地,在世界範圍內產生重要影響。早在16世紀,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就將儒學的經典著作「四書」翻譯成拉丁文在歐洲傳播,掀起一陣「儒學熱」,為之後的歐洲啟蒙運動提供了重要思想支撐。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更是全球範圍內擁有外文譯本最多的文化典籍之一。據美國漢學家邰謐俠統計,截至目前,《道德經》先後被譯成97種語言,共計有2052種譯本。

  根植於底蘊深厚的中國傳統文化,吳為山運用大寫意手法,為兩位古代聖賢立像。孔子滿面春風,溫潤方正,儼然一座偉岸的文化泰山;老子須如瀑下,造型奇崛,透著上善若水的生命靈性。

  在《問道》的底座上,分別用中文和西班牙文鐫刻了這組雕塑背後的典故:孔子適周,曾問道於老子。老子新沐披髮,與孔子語以深藏若虛、逢時而動的思想觀念。孔子歸,以告弟子:今見老子,其猶如龍邪!

  「《問道》講的是孔子與老子之間問道和傳道的故事。實際上,中國與世界的關係也是如此,既是問道,也是傳道。首先是中國向世界問道,我希望向外國觀眾展現中國人虛心好學、虛懷若穀的品質,同時我也希望向世界傳播中國文化,讓中國文化走出去、走進去。這本身也是傳道的過程。」吳為山說。

  2024年5月29日,烏拉圭蒙得維的亞市長毛里西奧·蘇連奴在畢特列公園舉行的雕塑作品《問道》揭幕儀式上致辭。新華社發(尼古拉斯·塞拉也攝)

  蒙得維的亞市長毛里西奧∙蘇連奴說,這一作品展現了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是偉大智慧與價值觀的集中體現。2500年前的兩位中國聖賢走進300年歷史的蒙得維的亞,成為了一道新的風景,不僅將為市民和遊客帶來新的文化體驗,更將進一步密切中烏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使兩國成為彼此的知心朋友。

「應該有大寫的中國人立在世界上」

  一個國家的崛起,不僅在於經濟的騰飛,更在於精神的磅礴、文明的興盛。

  上世紀90年代,雕塑專業出身的吳為山初到歐美訪學。在遊覽博物館、古玩市場時,他看到木雕、鑄鐵、瓷器等藝術作品中的中國人形象非常過時和古板,不是梳著長辮、穿著長袍,就是抽著大煙,甚至還有一些刻意醜化中國人的作品,他「心裡很難過」。

  從那時起,吳為山就下定決心,要創作中華歷史優秀人物系列雕塑,並將這些「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中國人形像帶到世界各地,讓更多的外國人看到中華民族百折不撓、奮發進取的精氣神。

  2021年6月11日,由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陳望道雕塑在上海複旦大學《共產黨宣言》展示館揭幕。這尊雕塑還原了陳望道在工人夜校宣講馬克思主義時的情景。新華社記者劉穎攝

  迄今為止,吳為山共創作了600餘件藝術、文化、科學等領域的優秀人物雕塑,並有60多件雕塑作品在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落成。

  這些作品中,既有孔子、老子、李白等古代賢哲,也有鑒真法師、隱元禪師等寫就中外文化交流佳話的先行者。

  「我的想法很簡單,就是我們應該有大寫的中國人立在世界上,讓更多的外國人看到。他們不會說話,但他們的形像是無聲的語言,是中國文化的代名詞。」吳為山說。

  這是2022年7月20日在日本東京上野公園「不忍池」湖畔拍攝的鑒真銅像。新華社發(山崎裕一攝)  這是2022年7月20日在日本東京上野公園「不忍池」湖畔拍攝的鑒真銅像。新華社發(山崎裕一攝)

  2022年7月,吳為山創作的鑒真銅像在日本首都東京上野公園「不忍池」湖畔落成。曾六次東渡、在日本弘揚佛法和盛唐文化的高僧,左臂自然垂下,右手微微抬起,寬大袖袍隨風飄起,令人不禁感歎其站立船頭、臨海憑風卻巋然不動的堅毅和篤定。

  「歷經千辛萬苦終於東渡成功的鑒真法師,雙目已經失明,但他的心可以看見。心靈的眼睛,通過雕塑慈愛的眼神表現出來,給人以強烈的震撼。」日本著名篆刻家師村妙石告訴記者。

  在師村妙石看來,鑒真法師、隱元禪師都是將中國優秀文化傳到日本、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恩人」。有關他們的雕塑作品具有強大的能量,引發人們思考如何傳承正確歷史觀、如何更好面向未來。

  吳為山相信,只要是表現真善美的作品,能反映優秀中華文化所蘊含的人心美好,全人類都會喜歡。「看到越來越多由我創作的大寫的中國人走向海外,我很欣喜。這不僅是對我作品的認可,更是對中國的肯定。」

  2019年5月4日,在距法國巴黎100多公里的小城蒙達爾紀,嘉賓在火車站前的丹恩小平廣場出席《百年豐碑》大型雕塑安放儀式。左二為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新華社記者高靜攝

  2019年5月,當表現胸懷救國夢的周恩來、丹恩小平、陳毅等人赴法求學經歷的雕塑作品《百年豐碑》在法國小城蒙達爾紀落成時,廣場響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回望100多年前那段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歷史,吳為山感慨道,隨著改革開放,中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不斷提高,世界再也無法輕視中國。

  「進入新時代,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一個歷史悠久、愛好和平、溫和仁善的中國形象也日益為世界所接受。這為我們的藝術創作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吳為山說。

「這一張臉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曾兩次訪問中國的希臘文學巨匠卡讚紮基斯有一句名言:「蘇格拉底和孔子是人類的兩張面具,面具之下是同一張人類理性的面孔」。

  2000多年前,古希臘正值哲學和文學泰鬥輩出的黃金時代,蘇格拉底時常到雅典衛城山腳下的集市上,與各地文人政客開展辯論、傳播思想。幾乎同一時期,在亞歐大陸另一側的中國,以孔子為代表的諸子百家進入思想迸發期。

  如今,在雅典古集市遺址上,吳為山創作的組雕《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將孔子帶到了蘇格拉底的故鄉。兩位分別來自東西方的哲學巨人並肩站立,彷彿穿越地理與時間界限,產生思想碰撞與交彙。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雕塑作品 《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立於希臘雅典古市集遺址。(由中國美術館供圖)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雕塑作品 《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立於希臘雅典古市集遺址。(由中國美術館供圖)

  「他們的精神世界是相通的。一個強調‘天下大同’,提倡‘四海之內皆兄弟’,一個暢談心中的理想國,尋求建立正義、有序的社會。他們之間的‘對話’象徵著東西方文化交流融合進入新階段、新模式。」吳為山說。

  除了中外哲學家之間的「對話」,還有中外藝術家之間的「對話」。吳為山將齊白石「搬」到達·芬奇的出生地意大利芬奇市,「邀請」這位近現代中國畫大師與意大利文藝複興巨匠進行「超現實的對話」。

  看完吳為山的雕塑作品《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意大利藝術家安達亞·尼奇塔說,「這兩尊青銅雕塑非常重,但我卻擔心它們會隨時動起來。我彷彿看到,達·芬奇指著天空,對齊白石說:‘看,我們來到地球上,是為了讓大家團結起來,過得更好。’而齊白石拄著枴杖回答:‘是的,親愛的里安納度。’」

  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創作的雕塑作品《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在意大利芬奇市里安納度·達·芬奇博物館和圖書館「落戶」。(由中國美術館供圖)

  尼奇塔認為,世界需要靠近,人類需要交流。而藝術作為文明對話的一種「語言」,能讓身處世界各地、文化背景迥異的人們互相影響,互相融合。

  這與吳為山的想法不謀而合。「人類的相互瞭解源於思想的對話。」吳為山表示,對話是推動人類文明交流互鑒不斷髮展的重要途徑和方式。通過文明對話,不同國家和民族得以溝通心靈,融通情感,增進瞭解,共求發展。

  在文明對話的過程中,吳為山強調「三個一」,保持一顆平等、平靜、平和的心,既不能卑躬屈膝、妄自菲薄,也不可趾高氣揚、盛氣淩人;堅持一個愛好世界和平的魂,把中國傳統文化和價值觀中的和平性表現出來,得到世界的認可和尊重。

  「更為重要的是,我們還要有一張具有中國文化特徵的臉,體現中國文化精髓和審美追求,傳播當代中國價值觀念。這一張臉就是我們的文化自信。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我們才能在與世界的對話中講好中國故事。」吳為山說。

  記者:趙暉 朱婉君 李佳旭 王普 王鍾毅 彭卓 張馨文 楊智翔 胡曉格

  編輯:藍建中 肖月 刁慧琳 徐曉蕾 王申

  剪輯:李佳旭

  鳴謝:中國美術館

  新華社出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