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全媒+|龍舟漾遺風 粽情系家國——品端午情懷新氣象

  新華社北京6月10日電 題:龍舟漾遺風 粽情系家國——品端午情懷新氣象

  新華社記者

  又是一年端午時。

  手腕上的五彩繩、腰間的香囊,門前的艾草、飄香的粽子,劈波斬浪的龍舟……端午,在跨越千年萬里的古老傳唱中,滌蕩著悠揚的新聲。

  「粽」情端午,穿越千年曆久彌新

  包粽子、掛菖蒲、贈香囊……各地習俗不盡相同,但都承載著人民祈福安康的願望。

  6月8日,湖北省蘄春縣席盤石村72歲的村民王大慶起了個大早,到農田邊割下今年第一把艾草。他說:「曬乾後,拿一部分搗碎製作艾條,點燃熏屋可以驅邪。另一部分用來煮艾水雞蛋,吃了保健康。」

  端午這天,大街小巷「行走」的香囊等飾品,充滿傳統韻味,散發沁人香氣。不少市民說,佩戴香囊寄託著美好祝福,勾起兒時美好回憶。

6月8日,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府東社區居民為孩子講解端午佩香囊民俗。新華社發(張春雷攝)6月8日,山東省臨沂市郯城縣郯城街道府東社區居民為孩子講解端午佩香囊民俗。新華社發(張春雷攝)

  端午凝聚著「家」的情感。

  河面上船槳舞動、浪花四濺,一艘艘龍舟競速衝刺。這是今年端午節期間,貴州省鎮遠縣舉行的賽龍舟活動上的一幕。

  鎮遠縣魏家屯村村民李貢濤為賽龍舟,特意請假回鄉,這是他第七年划龍舟。他說,一場龍舟賽,像一聲號令,把四散在遠方的遊子們喚回家鄉。

  村支書賈英華說,賽後村里辦百桌宴,在外村生活的「姑媽」要帶著姑爹娃仔回村,全村老老少少圍坐在一起熱熱鬧鬧吃個飯。

6月6日,貴州鎮遠古城,各參賽的龍舟隊正在積極備戰訓練。(吳賢和攝)6月6日,貴州鎮遠古城,各參賽的龍舟隊正在積極備戰訓練。(吳賢和攝)

  端午習俗,綿延千年,曆久彌新。

  在寧夏博物館,小朋友親手製作艾草香包,感受傳統文化之美;在湖北秭歸,龍舟搶紅奪標賽,共赴傳承之旅;在江蘇南京,圖書館閱讀服務進景區,書香瀰漫端午節……

  蘄春縣一處蘄艾基地,電商直播開到田間。蘄春種艾用艾的傳統延續1800多年,如今,小小一株蘄艾已經發展為綜合價值超百億元的產業。

  華中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孫正國說,今年興起了艾草花束、粽子挎包以及民俗文化遊、研學遊等新風尚,相關產業呈現蓬勃之勢,展現出傳統文化新活力。

  傳承民族基因,弘揚愛國情懷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屈原無疑是最醒目的端午文化符號。這一天,重溫濃情假日,更感受到奮勇爭先的民族精神、熾熱深厚的愛國情懷。

  汨羅江龍舟超級聯賽近期開鑼。「我們頂著烈日訓練,因為划龍舟是我們的傳統,不能丟。」來自湖南汨羅市羅江鎮羅濱村龍舟隊的隊員鄒端科說,端午節在汨羅的重要程度,僅次於春節。

  千百年賽龍舟,賽的是江河上同舟共濟、奮勇爭先,展現時代大潮中的上下求索。

  循環經濟是汨羅的傳統支柱產業。經過三十年不懈努力,從早期的粗放式發展轉型升級為綠色、低碳的標準化產業模式,每年數百萬噸廢舊金屬在這裏重獲新生。

  「愛國主義是屈原精神的底色。」在汨羅屈子祠工作40餘年的屈學專家劉石林說,希望每一代人像屈原有正直高尚的品格,不斷創新求索。

6月6日,湖北省秭歸縣屈原鎮屈原村「三閭騷壇」舉辦詩會。(王罡攝)6月6日,湖北省秭歸縣屈原鎮屈原村「三閭騷壇」舉辦詩會。(王罡攝)

  在屈原誕生地,湖北省秭歸縣屈原鎮屈原村端午節都會舉辦騷壇詩會。「三閭騷壇」是明清時期在當地誕生的民間詩歌社團,參與者多是農民詩人。

  翻開他們的詩歌,蘊藏著共同的文化記憶,不僅看到屈原精神代代相傳,還有謳歌農村煥然一新的時代變遷。

  秭歸,這個曾經的國家級貧困縣,靠著發展臍橙產業脫貧致富。75歲的黃家兆是土生土長的屈原村人,他說,要把屈原愛國精神代代堅守,讓子孫後代把國家建設得更富強。

  厚植文化自信,推動中華文化生機勃發

  以端午之名,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延續中華民族的根和魂,展現著節日中的中國故事。

  當端午節「邂逅」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推出集市活動,讓人們看到老手藝煥發的新活力。

  「我早早就預約了進館,帶孩子更生動地感受我們傳統的端午文化,感悟文化自信。」廣州市民劉欣然說。

  在攤位上,年青人分享艾草、葫蘆等做成的迷你掛件,祈求端午安康;小朋友體驗雕刻龍舟、雕版拓印等,沉浸式感受傳統文化。

6月9日,觀眾在廣東省非遺館參觀。(廣東省非遺館供圖)6月9日,觀眾在廣東省非遺館參觀。(廣東省非遺館供圖)

  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遺產生動述說著過去,也深刻影響著當下和未來。

  近年來,在不少地方,一批批年青人「溯流而上」,古老的文化傳統有了新玩法。「汨羅香囊製作技藝」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戴芸伊回鄉創業,進村尋訪香囊的古法技藝,研髮香囊文創產品30餘項。隨著國潮文化興起,她的香囊走紅,吸引許多遊客關注。

  浙江省非遺保護中心主任郭藝表示,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創新,正在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生活。

  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中國美院教師夏琳璐是一位年輕的鋦瓷技藝傳承人。「這門古老的手藝,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上創新才能傳承下去,現代鋦藝要和現代審美和科技相結合。」她說。

  這幾年,夏琳璐身邊的學生更年輕了。她相信,隨著有更多的年青人參與進來,傳統文化會更具活力。

  從香包、手繩、艾草裝飾品走俏,新中式服裝成為新潮;到非遺表演精彩紛呈,文博館文化IP聯名「上新」成為熱門打卡地……人們熱愛並投身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創新,在端午節得到集中展現,彰顯出傳統節日所蘊含的文化自信力。

  「這份紮根於人們心中的自信,會推動中華文化更加生機勃勃。」郭藝說。(記者田宇、周楠、李黔渝、桑治立崑、丹恩瑞璿、馮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