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觀楓橋|潮湧東南岸 「楓」從海上來

近觀楓橋|潮湧東南岸 「楓」從海上來

寧德「海上楓橋」打造富民和美海上社區

來源:法治日報-法治網

□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劉青 王瑩

□ 見習記者 劉琳

「沒想到這麼複雜的糾紛,3天就能順利化解,我們也能安心回家了。」在福建省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的七星海上社區綜治中心,在「1+6+N」法治服務矩陣各駐點單位的迅速介入下,一起因外省籍海上務工人員意外溺亡引發的賠償糾紛得到解決。

 圖為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海上社區 圖為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海上社區

寧德市有著4.46萬平方公里的海域面積和1046公里的海岸線,均佔全省的三分之一,從事海上養殖及關聯產業從業人員最多時達60餘萬人,「無證、無序、無度、無質」等海上養殖問題曾經十分突出,各類矛盾糾紛易發多發。

近年來,寧德市推動幹部力量下沉海區,實實在在化解矛盾、服務群眾、維護穩定,形成了「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務不缺位」的新時代海上「楓橋經驗」,為海上社區治理構築了堅實保障。

解紛息紛止紛

實現矛盾不上交

從溪南鎮的西安碼頭乘快艇航行20分鐘左右,一座紅頂白牆的「海上浮城」便映入眼簾,這就是福建省第一個建製式海上社區——七星海上社區。

霞浦是海洋漁業大縣,特別是養殖面積最大的溪南鎮,海域面積111平方公里,海岸線76公里,藻類養殖5萬多畝,漁排養殖近35萬筐。

「在養殖高峰期,七星海域漁業作業人員近3萬人,爭搶養殖海域、船隻意外碰撞、拖欠漁民薪金等矛盾糾紛易發多發。」溪南鎮黨委書記陳廣昱介紹說。

霞浦縣依託海上綜治中心,利用海上楓橋便民服務中心、海上警務室、訴非聯動工作站、海洋生態檢察工作室、海上信訪評理室、法學會海上工作室6類載體,綜合運用多種社會力量,建立海上「1+6+N」法治服務矩陣,在海上社區開展多元解紛、群眾服務、海上執法等工作。

 圖為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海上社區海上楓橋便民服務中心 圖為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七星海上社區海上楓橋便民服務中心

2023年3月7日,七星海域東安海區養殖戶謝某水的漁排受李某貴的漁排擠壓造成損失,雙方發生激烈爭吵。

正在例行巡查的「海管中隊」第一時間抵達現場,引導雙方當事人調取了「海上社區智慧綜治平台」的影片影像,確認漁排被擠壓的原因是海水流動造成的漁排位移。

但謝某水仍認為,李某貴也應承擔漁排投放不當的責任。就在調解再次陷入僵局時,七星海上社區「金牌調解員」謝友忠乘坐「近鄰流動評理室」快艇趕到現場。

瞭解事情經過後,謝友忠聯合「1+6+N」法治服務矩陣駐點單位工作人員和熱心養殖戶一併介入調解,促成雙方當事人握手言和。

「溪南鎮海域面積較大,較小的矛盾風險點一旦被忽略,很可能發酵升級。」霞浦縣委政法委常務副書記蘇貞富告訴《法治日報》記者。此外,海上糾紛多受天氣、潮汐等自然因素影響,難以認定責任歸屬,化解難度進一步增大。

為此,溪南鎮組建了一支由退休村幹部、海上網格員、黨員養殖戶等人員組成的「海管中隊」在海上流動巡查,同時研發「海上社區智慧綜治平台」,對海上24小時不間斷動態監測,推動會商研判精準化、科學化。

 圖為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海管中隊」開展海上流動日常巡查 圖為寧德市霞浦縣溪南鎮「海管中隊」開展海上流動日常巡查

「我們還專門購置兩艘快艇設立‘近鄰流動評理室’,做到糾紛在哪裡,評理室就‘流動’到哪裡。」蘇貞富說。

2023年,溪南鎮化解海上養殖糾紛工作法入選全國「楓橋式工作法」。

人防物防技防

確保平安不出事

今年4月初的一個清晨,一艘艘漁船陸續在霞浦縣三沙鎮中心漁港碼頭靠岸。岸邊,漁民們有序地將一筐筐海貨卸下。碼頭上,三沙派出所的民警照常開展巡邏管控,維護秩序。

三沙鎮集「山、海、川、島」於一體,40.2公里的海岸線上分佈著25個碼頭,轄區有多家企事業單位、涉漁廠企、酒店和民宿。

三沙派出所每天都會派出治安巡防隊、岸線巡防隊、誌願巡防隊三支隊伍對31個「陸上網格」、19個「海上網格」開展精準巡邏,提升基層治理效能。

 圖為寧德市霞浦縣三沙派出所組織巡防隊開展網格巡邏 圖為寧德市霞浦縣三沙派出所組織巡防隊開展網格巡邏

「自5月1日起,寧德市進入了伏季休漁期,我們加強與多家涉海執法部門協作,暢通‘行刑銜接’,構建‘護海共同體’。」三沙派出所副所長鍾進樹說。

為給海上養殖戶和務工人員營造安全穩定的海上社會環境,寧德市委政法委督促各沿海縣(市、區)將漁排劃區、分組、編號,納入專屬網格或三級網格管理,不斷提升治理末端「感知度」。

寧德市委政法委還指導公安機關和海警部門建立案件管轄協調、信息共享、辦案協作、執法保障四項機制,破解海上執法聯動不暢問題,提升對海區及沿岸全時段管控能力。

「海上交通不便是困擾海上治理的難題之一。為此,我們運用信息化技術手段有效打破時間、空間限制,為治理賦能增效。」寧德市委政法委副書記蔡斌介紹說。

近年來,福鼎市、霞浦縣部分沿海鄉鎮打造「海上社區智慧平台」,全面掌握轄區人、船、物、排、組織等基礎數據,實現從「被動反應」向「主動攻防」轉變。

在蕉城區三都澳海域,寧德市成功打造全國首個5G海域網絡樣板區,50公裡海域實現5G全覆蓋,並組建「無人機空中巡邏隊」,為海上治理提供了智能化支撐。

便民利民惠民

做到服務不缺位

「現在開始調解。」近日,蕉城區人民法院三都海上巡迴法庭法官陳莊在蕉城法院,通過5G遠程庭審設備對一起案件進行線上調解。此時,幾十公裡外的三都澳海上,當事人正坐在「5G+三都海上巡迴法庭」內參與調解。

2022年6月,三都海上巡迴法庭推出全國首個「5G+海上巡迴法庭」,為當事人提供在線證據提交、遠程調解、庭前會議等多用途、高效能、全流程在線訴訟服務,開通海島司法服務「直通車」。

圖為寧德市蕉城區人民法院法官在該院「5G+三都海上巡迴法庭」組織當事人遠程影片調解圖為寧德市蕉城區人民法院法官在該院「5G+三都海上巡迴法庭」組織當事人遠程影片調解

寧德海域面積較大、海上從業人員多,而便民服務載體卻無法滿足當前海上人員日常生產生活所需。

針對這一實際問題,寧德市委政法委推動各沿海縣(市、區)及有關職能部門,積極構建佈局合理、覆蓋廣泛的服務站點體系,貼近基層做好群眾工作。

蕉城區三都鎮組建了海上110應急救助、海上幫扶救援、海岸巡防三支隊伍,開展群防群治、護漁護航、應急救助等民生服務,有效打通服務堵點難點。

依託「七星海上社區」,霞浦縣設立「三中心兩站」,涵蓋海上警務、檢察、審判、司法行政、民政、衛健、應急等功能,面對面、零距離為群眾提供政策諮詢、業務辦理等服務。

福鼎市沿海鄉鎮聯合建立商務供銷微信群,促成外銷成品魚6000多噸、銷售金額1.62億元,促進了漁旅產業融合,帶動了當地經濟發展。

「新時代海上‘楓橋經驗’是與時俱進踐行黨的群眾工作路線的一個縮影,也是為回應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求而推動的基層社會治理創新實踐。」寧德市委常委、政法委書記黃國璋表示,將堅持走好新時代「四下基層」之路,紮實有效做好保安全、護穩定、促和諧各項工作,使新時代海上「楓橋經驗」成為具有時代特徵、市域特點、寧德特色的海上善治之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