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節日誌1|「第一」創紀錄

今天是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的第一天,上午10時《里斯本丸沉沒》作為本屆電影節的First Film(首場放映)第一次正式公開放映。這部紀錄電影,以10個盟軍戰俘家庭悲歡離合的真實故事,第一次無限接近中國舟山東極島附近海底30米處二戰「死亡之船」——里斯本丸的沉船真相。影片導演方勵、歷史顧問東尼,以及4位片中人的後代也第一次站到了上海觀眾面前。Denise Elizabeth Wynne、Kenneth Andrew Salmon、Philip Graham Bambridge、Lindsey Sarah Archer,他們的名字依舊陌生,但他們的父輩或遇難或倖存的故事,已經永遠被光影定格。82年變遷,歷史永不沉沒。

圖說: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天啟幕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下同)圖說: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天啟幕 新民晚報記者 王凱 攝 (下同)

關於本屆電影節,還有很多「第一」。比如,連年提升、再創新高的首映率,世界首映和國際首映比去年提升了25.5%,太多電影把上影節作為首映地。比如,「一帶一路」電影周今年將在上海國際旅遊渡假區比斯特購物村帶來全新呈現——集視聽與味蕾體驗於一體的「拉美風情」嘉年華。從15日至18日,巡遊隊伍將載歌載舞展示拉美文化和民俗風情,影迷「足不出滬」就能體驗環遊拉美的快樂。比如,不僅全新創設了「法國電影周」,要以光影的力量推動文明互鑒、擴大人文交流、促進民心相通,近年深受影迷喜愛的「康城零時差」單元今年也強勢回歸,為影迷帶來足足15部剛從康城電影節新鮮出爐的影片,數量之多前所未有。比如,本屆電影節為滿足觀眾的喜好和習慣,在排片策略上大膽創新,第一次將系列電影和具有相同元素的影片進行集中放映,影迷「紮營」於一家影院,便能看完整自己鍾愛的某一類型作品,而為了迎接近三成專程來滬觀影的「客人」,展映影院第一次大規模地開設了行李寄存服務……

圖說:《里斯本丸沉沒》見面會圖說:《里斯本丸沉沒》見面會

其實,上海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作為華語電影的根脈所繫,有著太多「第一」。自1993年創辦中國首個競賽型非專門類國際電影節,上影節經過了30多年的傳承、創新和發展,也有著太多的「第一」。這些「第一」背後,是才華橫溢、敢為人先的人民藝術家、電影事業家,是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和深度鏈接全球的國際大都市,是這座人民城市對於美好生活矢誌不渝的追求。

站在這些「背後」的面前,「第一」與否變得不再重要。因為我相信,未來10天,我們可以與電影邂逅更好時光,在城市遇見更美生活。(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