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上海,開啟滿滿電影味!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今天開幕

6月的上海,大街小巷的空氣里,洋溢著電影的芬芳;初夏的申城,紫色的大小海報下,駐足著影迷的腳步。

上海是中國電影的啟航地,也是一座承載著光榮與夢想的電影之城。6月14日至23日,第26屆上海國際電影節將在影與城交相輝映的動人圖景中,開啟影人和影迷的盛大狂歡。

首映首戰,共襄盛舉

開放、多元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金爵獎評選和國際影片展映,曆來受到各方關注。主競賽單元的14部入圍影片中,12部世界首映、2部國際首映。管虎的《一個男人和一個女人》、魏書鈞的《陽光球會》、顧長衛的《刺蝟》和張大磊的《星星在等我們》,將與其他10部影片一起,展開角逐。王昕睿的《我和我母親的疼痛》、張旭煜的《魚刺》、曾誌的《這週五的遊樂場》、張羅平的《棲身塔》、魯丹的《冬旅人》、臧連榮和許若穀的《歲歲平安》共6部華語作品入圍亞洲新人單元,並且該單元的11部作品均為世界首映。包括競賽片在內,本屆電影節共將展映來自64個國家和地區的461部影片,其中世界首映70部,國際首映48部,亞洲首映81部,中國首映73部。據統計,本屆上影節世界首映和國際首映比去年提升了25.5%,首映率的連年提升,是金爵獎這塊金字招牌底色的呈現,也是上海「首」字效應潮湧的明證。

人民城市,光影有我

作為中國電影的發祥地,上海既是推動中外電影交流互鑒的文化碼頭,也是促進中國電影創作的文化源頭,更始終站立於世界電影發展的潮頭。上海連續多年領跑全國城市電影票房,2023年又以27.97億元登頂城市票房排行榜。每年的上海國際電影節,更是影迷的一個盛大節日。今年,這一屬於人民的節日繼續以便民、利民、惠民為出發點,全方位努力提升影迷觀影體驗。6家市中心電影院聯手推出「暖意場」,以50元的優惠票價回饋影迷,總計50場;47家展映影院全部換上具有低故障、低延遲硬件優勢的新字幕機,原先的螢光綠也變為視覺更優化的淺色灰;取票機確保每台都是全新投入使用,且增加了取票機投放數量,正常情況下,取票排隊不超過15分鐘;推出「電影之城」「Ga SIFF」等系利雲創產品,及多家影院各具特色的紀念票根……上海正張開雙臂,向愛電影、愛生活的觀眾發出誠摯邀請。

明晚,一群閃耀銀幕的中外影人,和金爵獎評委會全體成員,將走上被譽為「亞洲第一紅毯」的上海國際電影節開幕紅毯,星光齊映浦江。本屆電影節開幕影片為鄭大聖、崔軼導演的舞劇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這一紅色經典屢次被改編成藝術作品,1958年由孫道臨主演的同名電影成為中國影史佳作,2018年上海歌舞團創排的同名舞劇常演不衰,此次煥新故事表達的舞劇電影,在以紅色為最鮮明底色的上海,從銀幕到舞台又到銀幕,舞出了一道藝術的亮麗弧線。6月15日進行世界首映後,該片還將出現在「城市·光影:慶祝新中國成立75週年、慶祝上海解放75週年」展映單元中與廣大觀眾見面。該單元精選國產新片和不同時期的上海題材作品,包括新配滬語版《烏鴉與麻雀》、1949年公映的《三毛流浪記》、記錄上海改革開放初期工人生活的《都市里的村莊》、賈樟柯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創作的主題紀錄片《海上傳奇》等,通過上海國際電影節這張文化標杆品牌,使上海城市血脈中的紅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在世界文化的交融激盪中綻放獨特光彩。

亞新廿載,大節擔當

上海國際電影節以海納百川、追求卓越、開明睿智、大氣謙和的上海城市精神,秉持「立足亞洲、關注華語、扶持新人」的辦節定位,形成了不斷打通有機銜接的「6+1」階梯型新人培育體系——迷你電影單元、金爵短片、創投訓練營、電影項目創投、金爵亞洲新人單元、金爵獎及SIFF YOUNG×上海青年影人扶持計劃。既是「6+1」體系中重要一環、又屬金爵獎競賽架構組成部分的亞洲新人單元,今年迎來了20歲生日。

從2004年創設之初僅有不到100部來自東亞傳統電影大國的影片報名參賽,到本屆電影節報名作品達到來自25個國家和地區的314部,20年來,亞洲新人單元以發現和培育新人新作、扶持亞洲新興電影力量為己任,挖掘和推出了一大批如今活躍在各國乃至世界行業一線的電影新人,將深耕亞洲影壇、擴大亞洲電影國際版圖的曙光照進了現實。曾在2006年第三屆亞洲新人單元獲評委會特別獎、最受大學生喜愛獎的曹保平,本屆電影節回歸擔任亞新單元評委會主席,他說:「創造力、獨特性、陌生感——這些彌足珍貴的特質,是我們希望在新人身上看到的。」今年,曾經懷揣這樣珍貴特質的亞洲年輕導演們,和賈樟柯、岩井俊二等曾經見證他們成長的評委們,將一起回到上影節,圍繞「傳承·展望」,在「亞新二十年」展映單元與影迷互動,在金爵論壇「亞洲電影沙龍」共吐肺腑之言。值得一提的是,在6月20日的亞新頒獎典禮上,將有一個特別環節,向去世的大衛·波德維爾、萬瑪才旦和何平導演等,表達致敬之意和緬懷之情。有熱鬧、有歡騰,有溫情、有感動,精神的傳承,是上海國際電影節新人培育體系的價值所在,也是一個有擔當的電影節的使命所在。

立足當下,引領未來

從中國電影的搖籃到如今的電影之城,上海開放、創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讓上海國際電影節以始終獨特的引領性,照見中國電影市場價值的日益提升。行業智慧高度聚集的金爵電影論壇,每每以預見電影產業發展的重要轉型為議題,給予電影人啟迪與思考。今年的金爵電影論壇共計9場,將繼續放眼產業發展新格局,關注技術最前沿,如聚焦差異化發行機制、中國電影「走出去」、人工智能+電影、香港影壇新生代、IP全球多元化開發等,關注新質生產力推動中國電影高質量發展。

另外,6月16日至18日在上海展覽中心舉辦的電影市場,將聚攏電影產業發展新技術、新潮流。在普陀區普熙金融廣場·PUSH藝術中心舉行的未來影院單元,則在先鋒影視藝術與前沿創新科技的融彙點上,依託賽車模擬器、VR眼鏡、AR眼鏡等沉浸式設備和交互體驗方式,為市民帶來更多元的沉浸式交互體驗。沉浸式的「未來觀影模式」得到觀眾熱捧,開啟預約僅1小時,10天31個場次的6200張門票便被瞬時「秒光」。(新民晚報記者 孫佳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