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信醫療》讀書會在北大醫學部舉辦

6月7日下午,《失信醫療:對美國衛生保健體系的反思》讀書會在北京大學淑範醫學圖書館二層報告廳舉辦。《失信醫療》譯自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前副院長羅伯特·M。卡普蘭的英文著述More than Medicine: The Broken Promise of American Health,譯者為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博士梁佳媛。此書揭示了美國現代生物醫學研究的高水平和持續高增長的資金投入與全民健康現實存在巨大反差的矛盾現狀,深度反思了美國現代生物醫學研究和衛生保健模式的弊端,以科學精神深入探討了國民健康與衛生保健間的關係。多位專家學者、師生、書友到場共同交流。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韓啟德,國家醫療保障局醫藥管理司司長黃心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司副司長邢若齊,原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醫學部常務副主任柯楊,九三學社北京市委員會副主委、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系主任吳明,北京大學全球衛生研究院院長、世界衛生組織前助理總幹事任明輝,北京大學全球健康發展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國發院博雅特聘教授劉國恩,深圳理工大學流行病學講席教授唐金陵,上海世紀出版集團總裁闞寧輝,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社長魏曉峰,北京大學第三醫院危重醫學科主任醫師薄世寧,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副研究員傅虹橋,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副研究員徐進,《失信醫療》譯者、北京大學博士生梁佳媛出席參加。讀書會由北京大學醫學圖書館館長張衛光主持。

譯者梁佳媛以「東隅·桑榆」為題展開敘述,漸進式分享了譯書過程中自身心路歷程的微妙變化。作為一本人文社會視角的醫學類譯著,此書通過反思當代美國醫學理論認知與臨床實踐體系中的弊端,對美國大眾所理解的「健康」概念提出質疑。隨著對書中思想認知的不斷深化,梁佳媛逐步意識到,健康狀態無法單純依託醫療手段來得到保障,從更本質上講,健康取決於個體的良好行為習慣與保健意識;譯者將這種認知貫穿於日常生活中,從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自身身體素質。梁佳媛認為,該書內含著深切的社會與人文關懷,書中的理論思想與認知觀點,啟發並引導著國內各階層各領域的讀者,從美國醫療衛生的案例中汲取經驗,從而以更為多元的視角考察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現行模式,並提出合理的規劃發展建議,進而引導社會大眾共同向著「健康中國」的理想目標加速邁進。

闞寧輝介紹了《失信醫療》的出版情況。這本書在2023年7月正式出版後,受到媒體的熱切關注,包括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健康報、賽先生、知識分子等媒體都對其進行了推廣和報導,併入選了中國出版傳媒商報當季影響力書單,並在豆瓣讀書獲得9.7的高分。闞寧輝希望通過本次讀書會的成功舉辦,進一步擴大醫學科普優秀圖書的社會影響力,讓科學的健康理念傳播給更多的讀者。

薄世寧分享了作為一名臨床醫生讀過此書後的感受。《失信醫療》的作者卡普蘭作為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前副院長,從更宏觀的層面談論了有關「過度醫療」的話題,這也引起了中國醫療從業者對於醫療體系的反思。當前中國醫院各個科室都在儘量追求專科疾病的「治癒」,缺少全科資源的整合,而人是一個整體,單純治療某一個器官的疾病,對於一個人的均預期壽命增長或許貢獻不大。當所有的醫療研發都在追求治癒時,就構成了一個悖論:即醫學快速發展,生存質量和死亡質量反而變低。幾乎所有人都會把死亡當成失敗,但卻往往忘記,其實死亡本身也是生命的一部分。生命有價還是無價,值得每個人深思。

劉國恩從衛生經濟學角度對《失信醫療》進行瞭解讀。本書進行了很多事實觀察,從美國的醫生薪酬、醫生尊重度、醫藥研發投入、醫療可及性以及醫療費用等方面,總結為美國醫療衛生「五高」的特徵,並據此提出應該更全面看待和評價美國醫療服務體系的成本-回報問題。劉國恩高度認同書中最後部分花了大量篇幅討論的議題,即人的健康水平不完全、甚至不是決定性地取決於醫療技術。無獨有偶,中國也在2016年發佈《「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提出「我們自己應當作為健康的第一責任人」的理念,個人的行為生活方式,越來越佔據了決定健康50%以上的程度。這些則是大眾更應該關注的內容。

柯楊針對《失信醫療》的解讀集中在兩個方面,認為該書對我們的啟示,其一,是一種面對複雜問題、例如醫療的投入產出分析以生命問題、疾病問題的「概率因果」的思維方式,而不是「單一因果」的思維方式;其二,則是預防醫學、社會醫學對健康的決定作用。生命是一種複雜系統。醫學研究很重要,但它需要大量的積累,同時,除還原因果的研究,還要有通過人群進行的概率因果的研究。許多研究成果使人們對複雜問題的認識提高了,但不等同於能直接應用到臨床,絕大多數的疾病,70%以上都是複雜因果。人類進化出多器官,各個器官互相作用,且個體差異很大,以及微觀層面分子作用機制的複雜性並不能保證所有的研究能直接馬上用到臨床。然而醫學在中國,常被劃分為理科,讓人自覺不自覺地認為高科技能解決醫學所有問題。其實,健康決定因素具有多層的複雜性,圍繞遺傳因素、自然環境、社會環境、個人行為、公共衛生、全科醫療、專科醫療逐層遞進構建起的醫療體系,每個環節都很重要,對個人來說,生活行為對健康也發揮著很大作用。

唐金陵表示,《失信醫療》的英文標題「The broken promise of American health」,表達的是對健康的承諾沒有兌現;而解決這個問題的結論則是「Health is more than medicine」。健康不僅僅是醫學問題,這是本書的核心。本書作者說,現代醫療非常強大,也正因為此,人們往往忽略了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即社會因素、個人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也包括一個社會組織醫療服務的體系和機制。50%以上的人類健康是由這些因素決定的。但是,在生物醫學模式主導下,我們押注的是生物醫學實驗室研究,是個體病人的診斷和治療。個體病人的診治無疑是必要的,但其活動容易產生醫療不公平,也容易讓商業利益介入,扭曲醫療服務的性質。相反,從社會決定因素解決健康問題,採取的往往是群體的、社會的措施,如控制大氣汙染、全民醫保、基本醫療服務等,不僅與預防有關,也與病人的診治有關,而且社會措施是利他性的,人人都可從中獲益。因此作者強調,要更好地解決人類的健康問題,需要大大加強對健康社會決定因素的研究和干預,使其能與醫療活動和諧公共舞,相互補充,相得益彰。

任明輝分享了自己的讀書體會,認為美國能夠批判看待國家衛生服務體系,這種批判和分析其實對其他國家、乃至對全球的衛生體制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啟發。同樣,這本書帶給人的更多啟示,是如何理解健康,以及解決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並為此提供大量的實證。正如世界衛生組織憲章中所明確的,健康並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機體的完美狀態,而是包括心理、精神,以及與社會的良好狀態,特別是與生態環境的和諧、包容。教育、住房、性別平等、居民就業、工作和保障、以及社會的包容性和非歧視和整個社會的結構性衝突,這些都是影響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應該值得現代中國更多的關注。這本書讓人們意識到,醫學並不僅僅是要研發出更多新的產品,而是需要更加全社會、綜合性的干預措施和策略,使健康能夠真正被獲得。

吳明從《失信醫療》對健康的挑戰談起。醫學研究和臨床服務的目的是幫助患者戰勝疾病、改善健康,但在改善健康的同時也在挑戰健康,正如書中所言,一些診治措施是無效的,一些是不必要的,甚至一些還會有損於健康,但在這些方面卻佔用了大量資源,影響到其它有健康改善方面(如預防)的投入。這些問題在我國也大量存在。我們需要進行系統反思,為什麼為了改善健康的醫療很多時候卻起到了相反的作用、對健康改善形成新的挑戰、成為新的需要解決的問題?結果社會還要再投入更多的資源去應對這些挑戰。背後的原因是體制機制問題,是體系、機制的不協同,而體系、機制不協同的背後是政策的不協同,政策不協同的背後是治理的不協同。這些問題需要進行系統的研究、系統的設計、系統的應對,「以合理的成本增進健康」。

邢若齊結合書中內容,指出當前我國的醫療保障面臨的壓力和挑戰,相較於美國可能更大:過去十年間,二級及以上醫院的門診就診人數持續增加,同時老齡化程度快速加劇,中國已成為世界上老年人口規模最大、老年速度最快、養老服務任務最重的國家之一。做好基層醫療和初級衛生保健,通過分級診療解決就近就醫問題,實現區域整體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佈局,保障患者健康利益的最大化,是我國努力的方向。

黃心宇以「揚長避短、因地製宜、步步為贏」三個關鍵詞,來概括美國醫療體系對我國的啟示。近些年來,中國的衛生體系得到了長足的發展,以相對較低的醫療衛生總費用和醫保基金支出較好地保障了人民群眾的健康,這是我們的現實優勢。中國自身的國情特點,決定了醫療事業不能像美國一樣成為一個高投入、高價格、高利潤的醫療產業。醫療領域的問題,很多情況下是社會問題、心理問題,也是經濟問題。從美國的醫療體制來反思,僅僅依靠新的醫療技術和藥品不能整體改善健康狀況,而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素質的提升,則對整個社會健康水平提升具有更大的幫助。

在嘉賓分享之外,讀書會還特別設置圓桌論壇環節,北京大學公共衛生學院助理教授傅虹橋,北京大學中國衛生發展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徐進,北大腫瘤醫院21級博士生李暉,公共衛生學院衛生政策與管理學系21級碩士劉家碩圍繞書中內容共同進行討論。傅虹橋表示,美國醫療的問題其實是一社會的體制的綜合產物,短期之內很難解決,中國的醫療改革或中國未來衛生體系的發展,應當有所借鑒。徐進表示,美國以全球4%的人口消耗了全球40%的衛生費用,但既沒實現全民醫保,也沒達到好的健康水平,本書從醫學學科發展切入剖析原因,視角新穎、論證翔實,值得不同學科的青年學者參考借鑒,共同推動建設「健康中國」所需要的健康相關跨學科研究。李輝表示,開展生物醫學研究,應以多學科研究同步開展的模式為基礎前提,從事醫學科研的研究生,應當多關注真實世界的患者、大數據以及公共數據庫。劉家碩表示此書關於醫療保健系統和衛生政策相關的內容極具啟發性和實用性。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韓啟德對讀書會進行總結,表示健康的決定性因素並非僅是醫學與醫療,經濟狀況、社會生活水平和個人健康觀念的提升才是關鍵所在。這本書對美國醫學科研中的浮躁現象和過度醫療的表現形式等做出了深刻的分析,也對美國的醫藥衛生事業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議。我國的醫療發展應當借鑒美國的經驗與啟示,立足更大的戰略層面,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結合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人口大國、發展不均衡的現實情況,在治理模式、醫藥衛生、健康保障方面找到符合自身發展需求的方向。中共中央國務院發佈的《「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體現了正確的戰略方針。閱讀這本書,對照美國和我國當前的現實,相信會幫助讀者對中央決策有更深刻的認識,並能從不同角度收穫不同的體會。

文字:陳雪霽

圖片:北京大學醫學部圖書館

原標題《《失信醫療》讀書會在北大醫學部舉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