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後搭檔00後,「反差萌」組合帶你探村玩文旅

在安徽省潛山市,80後駐村書記項龍和00後大學生郭純搭檔探村,以趣味短影片的方式,推介每一個村莊的文化、風光和特產。在影片的幫助下,鄉村特產的銷路更寬了,文旅更火了,鄉親們也學到了致富門路。

上圖:郭純(左一)、項龍(左三)和團隊正在拍攝探村影片。楊千禧 上圖:郭純(左一)、項龍(左三)和團隊正在拍攝探村影片。楊千禧 

下圖:影片團隊探訪過的潛山市槎水鎮逆水村。仰燾 攝

從去年開始,有個短影片帳號在安徽省潛山市火了。

這個帳號把鏡頭對準農村,每期影片探訪一個鄉村,講的是村里的文化、風光、特產。

探村的兩位主人公有天然的反差感——一個是樸實憨厚、老成穩重的駐村第一書記,一個則是青春活潑、充滿朝氣的城市大學生。

探村不是簡單常規的村情介紹,這對反差感十足的搭檔,每週都會在影片中和所探村的村幹部一起,上演有趣的探村故事。

這就是去年12月創立的短影片帳號「Hi潛山」。不到半年的時間,「Hi潛山」已推送影片超過40期,探村30餘個,單個影片平均點讚量超過1000個,全網累計粉絲量超過2.1萬。

在影片的幫助下,村里的土特產銷路更寬了,文旅更火了。有村民還在影片里學到了致富路徑,一幅幅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的精彩圖卷正在繪就。

緣起——「把潛山宣傳出去」

「大家好!我是小郭。這是項龍,項書記。」

「大家好!我是項龍,槎水村駐村書記。」

「以後就由我跟項書記用‘Hi潛山’這個抖音號帶大家去看我們大美潛山。」

「去看潛山175個美麗的村莊。」

這段對話來源於「Hi潛山」發佈的第一條影片,它也是「Hi潛山」團隊對拍攝目的的介紹。

倪河村的茶園風光,程家井村的程長庚故居,風景村的摩崖石刻……位於大別山東南麓的潛山,擁有國家5A級旅遊景區天柱山,從不缺好山好水和人文風光。

「打造‘Hi潛山’影片帳號,就是要把潛山宣傳出去,將藏在深山人未識的自然風光、文化遺產打造成高顏值、有內涵的‘打卡地’,讓一些潛山頗具特色但知名度不高的農產品走進大眾視野,吸引更多人加入鄉村全面振興隊伍。」潛山市委常委、組織部部長產敬春說。

小郭名叫郭純,現在還是安慶師範大學電子商務專業的大三學生。去年12月,她受邀加入「Hi潛山」團隊,成為探村的主人公之一。

相比於郭純,網民們更願意叫她「小郭」或者是「小鍋巴」,後者恰恰是來源於影片里的一個笑點:「你是小郭吧?」

「小郭怎麼這麼可愛!」「小鍋巴什麼時候來我們村?」點開影片的評論區,郭純往往是網民們關心的焦點。

郭純從去年暑假就開始參與家鄉助農影片的拍攝。

「當時正好是暑假,我主要做的是拍攝輔助工作。」後來編導讓她也試著出鏡,「剛開始我也緊張,沒想到還要當演員。劇本比較活潑,村幹部都是我的長輩了,有點不敢對他們說出口。」回想起最初拍攝的窘態,郭純不禁笑起來。

和郭純不同的是,影片另一位主人公項龍的工作時間幾乎都在農村度過。2012年大學畢業後,項龍申請回到家鄉潛山,成了一名大學生村官。2017年,在市里工作的項龍又申請下鄉參與扶貧工作,一幹就是3年。3年前,項龍已經是潛山市經濟開發區的一名幹部,他再次申請駐村,擔任槎水鎮槎水村的駐村第一書記。

作為駐村幹部,項龍的表演也頗接地氣。在影片里,項龍皮膚黝黑,操著一口帶著潛山口音的普通話,即使被小郭「調侃」也不生氣。

活潑的大學生和憨厚的村幹部形成鮮明反差,觀眾的注意力一下子被吸引過來,「沒想到第一條影片的傳播效果就非常好。」郭純說。

拍攝——「以輕鬆的方式拍出接地氣的影片」

一部手機,一架相機,兩個無線馬克風,這就是「Hi潛山」影片拍攝和剪輯的全部設備。

「我們有時也用單反相機,但是拍完了還得把影片導出來。用手機拍,直接在手機上剪輯,方便多了!」「Hi潛山」影片編導何格笑著說。

和簡易拍攝設備對應的,是輕鬆的影片風格。

在今年5月拍攝的程家井村探村影片里,郭純向村幹部建議獨闢蹊徑,辦一場「油菜籽節」,項龍則把「潛山四大才子」聽成了「四大菜籽」。影片里笑點密集,讓人不禁捧腹。

這些笑點背後則是程家井村的特色產業和人文風光——程家井村種植油菜超過1000畝,目前油菜籽加工已成為該村的支柱性產業。同時,「潛山四大才子」之一的程長庚曾生活於此。

在影片里,笑點過後,話鋒一轉,當地的解說員介紹起了京劇鼻祖程長庚的生平,同時展示了故居樣貌。就是在這種幽默風趣的影片氛圍里,網民們看到了一個活力十足又歷史厚重的程家井村。

潛山一共有175個行政村,每個村各有特色,如何讓笑點與村情村貌完美結合?影片團隊下足了功夫。

在採訪中,何格給記者展示了一本厚厚的《潛山市村情介紹》,裡面詳細記錄了潛山各村的自然資源、產業發展、風景名勝、歷史典故等信息。

「在‘Hi潛山’正式開拍之前,我們召集了各個鄉鎮組織委員,既是協調配合,也讓各個鄉鎮把每個村的村情和特色梳理出來,最後編輯成這本村情介紹。」產敬春說。

這本400多頁的書已經被何格翻舊了許多,「拍攝之前,我都要瞭解這個村有哪些值得拍攝的點,要想好如何把笑點植入村情村貌中,以輕鬆的方式拍出接地氣的影片。」

光看文字介紹還不夠,影片團隊還要提前踩點。「要去實地感受一下,看看到底是否適合拍攝,也在真實的環境中找靈感。」何格說。

在拍攝程家井村的探村影片前,何格到村里踩點,發現正是油菜籽收割的季節,他又聯想到村情介紹里提到的「潛山四大才子」。一條笑料十足的探村影片在他腦子裡有了初稿。

效果——「讓大家看到家鄉的變化」

走在潛山市痘姆鄉吳塘村的柏油路上,身旁是大片的農田,還可以遠眺天柱山主峰,吹著微風,好不愜意。

「春天,這裏有油菜花海。到了秋天,田里的水稻成熟,又是另一種景緻。」汪新星原本在安徽合肥經營一家軟件公司,2020年開始,他回到家鄉潛山,在吳塘村蓋起了民宿。

今年5月,「Hi潛山」團隊要到吳塘村拍攝探村影片。作為村里的重點招商項目,村幹部向拍攝團隊推薦到汪新星的民宿取景。

影片發佈後,效果立竿見影。「我們現在還處於試營業階段,影片發佈之後,就有不少網民在後台詢問我們的地址和價格。」汪新星說。

東畈村的石斛,大水村的紅薯粉絲,方衝村的毛香粑……不僅是鄉村民宿,潛山各村的農特產品也成為探村影片的主角,宣傳帶動效果明顯,「影片發佈第二天,就有人來我們村吃毛香粑,效果非常好!」方衝村黨總支書記儲文革說。

在「Hi潛山」的影片里,還有不少村民在影片里學到了致富路徑。

「我每天都看!也是想學習一下其他村的特色產業。」王河鎮先進村黨總支書記陳立平說。

先進村的養蛙大戶胡潔林,2019年回到潛山開始嘗試進行「稻蛙共養」,經過摸索,現在每畝的純收益可達1萬元。

但是,「稻蛙共養」的農田改造成本較高,讓很多村民望而卻步。今年1月,「Hi潛山」把鏡頭對準了先進村的稻蛙養殖基地。影片發出後,周邊不少村民都來找胡潔林請教「稻蛙共養」技術。

如今,王河鎮的「稻蛙共養」面積已經從去年的700畝,增長到了1000畝。「今年,我們還打算投入200萬元,打造高標準的‘稻蛙共養’農田,增加各村集體經濟收入。」王河鎮鎮長黃幸福說。

「感謝您拍的影片,讓大家看到家鄉的變化。」「什麼時候能到我們村,在外地,想看!」在「Hi潛山」影片下面,總會看到在外潛山人的留言,留言里既有淡淡的鄉愁,也是對家鄉發展的期待。

「讓潛山人特別是在外潛山人,能夠通過他們的影片進一步瞭解潛山近年來的重大發展,濃厚家鄉情懷,時機成熟時返鄉創業、投資興業,壯大鄉村全面振興隊伍。」產敬春說,「Hi潛山」已成為潛山市內搭平台、外聯老鄉的一個重要載體。

為了影片拍攝,同時不耽誤學業,郭純幾乎每個週末都要從安慶回到潛山,「的確挺累的,週末課餘的時間幾乎沒有了。但在影片里宣傳自己的家鄉,看到鄉村發展的真實圖景,我覺得很值得、很驕傲。」

6月10日,駐村第一書記項龍已經結束3年的駐村工作。項龍告訴記者,他已再次申請駐村。接下來,他將在潛山的另一個村莊,開啟兩年的駐村工作,「我對鄉村有感情,這裏的人和事都深深烙印在我心裡」。

「我現在對潛山的熟悉程度肯定要超過金寨了。」本是安徽金寨人的何格,已經走遍了潛山的每個鄉鎮,他們團隊的目標很明確:「走遍175個村,為潛山發展助力。」

刊於《人民日報》2024.6.18 第13版刊於《人民日報》2024.6.18 第1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