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戲曲現代戲創作,全國30餘位專家聚首上海

近年來,上海戲曲界在現代、現實題材創作上不斷湧現出新作、佳作,以及不少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現象之作,受到專家學者和廣大觀眾的肯定與歡迎。為了進一步推進上海乃至全國戲曲現代戲的創作與研究,強化院團管理者、創作者和學術界的交流與互鑒,在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的指導下,6月15日,上海戲劇學院現代戲曲研究中心、上海藝術研究中心、上海市劇本創作中心聯合舉辦了主題為「劇種特色、地方經驗和個性表達:戲曲現代戲創作的現狀與賽前分析」的交流研討活動。

中國戲曲現代戲研究會副會長、中國藝術研究院戲曲研究所研究員孔培培表示,戲曲現代戲具有「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的特點,在戲曲百花園中,綻放著獨特的光彩。在過去的一百年間,戲曲現代戲在出人、出戲、推院團三個方面對戲曲的整體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國戲曲在走向更具現代性表達的探索道路上,現代戲是最具引領性的陣地和最富成效的體現形式。

上海藝術研究中心主任夏萍在開幕禮致辭中說道,戲曲從業者從面臨現代戲如何表現現實生活的技術難題,到迎接現代戲如何處理與時偕行、引領風氣的文化難題,一直走在挑戰與探索的前沿。在新時代,戲曲現代戲既趕上了創作的時代春天,也迎來了發展的迭新挑戰。來自中國藝術研究院、河南省文化藝術研究院、福建省藝術研究院、廣州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等單位的專家,以及上海戲劇學院、上海藝術研究中心、上海越劇院、上海京劇院、上海昆劇團、上海市長寧滬劇團和上海淮劇團等上海市的高校及院團單位的30餘位專家學者共同圍繞戲曲現代戲創作這一話題進行交流研討。

《中國戲劇》原主編賡續華將滬劇《挑山女人》視作戲曲現代戲的榜樣。「《挑山女人》不僅在地方舞台取得巨大成功,作品的獨特魅力和藝術價值也引起了其他劇種的注意,被豫劇、黃梅戲等地方劇種移植,這在當下是不多見的。」上海師範大學教授朱恒夫認為,戲曲現代戲的創作難度頗高,導致此類作品的「成功率」始終在低處徘徊,缺少尖銳的戲劇矛盾、丟掉了戲曲滑稽突梯的特色、拋棄了傳統的身段與程式性動作等都是原因。上海戲劇學院教授郭宇認為,戲曲現代化轉化是一種積極理性的思辨過程,「戲曲的時代性表達是一個必然的結果,但這種轉化必須建立在戲曲規律、審美原則和技法表現的原則之上,要避免盲目的僵化和無序莽撞的傾向。」

上海戲劇學院現代戲曲研究中心主任李偉自2018年獲批國家社會學科基金重大項目「戲曲現代戲創作研究」(18ZD05)以來,已取得了一系列具有重要賽前分析性和指導性意義的成果,並以「良好」的成績通過了文旅部的驗收,對中國戲曲現代戲的創作與研究具有重要意義。李偉表示,創作者往往在院團里,理論家往往在高校和科研院所里,只有良性互動,才能共同提高。活動旨在邀請全國各地的戲曲專家學者為上海的現代戲創作把脈,也讓上海的戲曲藝術家以及院團管理者分享創作、管理經驗。

文:王筱麗

圖:主辦方供圖

編輯:李婷

責任編輯:邢曉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