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 評論 山山不息|石頭上開出燦爛的花!在茂蘭聽一首生命奇妙歌

寫在前面

作為岩溶地貌的代表,貴州「喀斯特」地貌廣泛分佈,居全國之首,是全球喀斯特發育最典型、最複雜、景觀類型最豐富的地區之一。在世界上已開發的15種主要自然旅遊資源中,貴州佔有山地、高原、洞穴、泉水、瀑布、野生動物等10種。

正因”喀斯特”,讓貴州在地球腰帶上擁有了地球上的「綠寶石」,讓赤水河與丹霞地貌交織出「端午赤浪,重陽碧波」的奇觀。

在貴州生態日之際,天眼新聞推出「山山不息」系列,講述貴州在喀斯特地貌下草、林、河的生態故事。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的小濕地

黔桂交界,群山環峙,林石溪澗。滿目的綠勾勒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機。

這裏是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地球同緯度地區唯一殘存下來的一片面積最大、相對集中、原生性強、相對穩定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被譽為物種的「基因庫」和地球腰帶上的「綠寶石」。

走進茂蘭,生命之奇、生態之美盡在眼前。

山林間覓生態奇景

走進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樹木林立直插雲霄,繁枝茂葉交織成綠色的天幕,蘚與草密密分佈在潮濕的岩石和泥土上,野花點綴其中,蟲與鳥聲聲相互呼應,迴蕩山間。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里生長的翠雲草

「看,這種植物叫翠雲草,一般生長在濕潤的地方,在不同光照條件下它的顏色也會不同。」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白萍是這片密林的老朋友,今年28歲的她在讀書時就已對茂蘭產生極大的興趣和嚮往。

「第一次來到茂蘭進山是去漏鬥森林,在那裡,格外高大的樹木、豐富的物種都讓我震撼於自然之壯美。」對於曾經主要圍繞馬尾鬆人工林開展工作的白萍來說,茂蘭讓她真正感受到自然的力量,「來到茂蘭工作後最大的改變就是,我開始關注身邊的一草一木。」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工作人員白萍

雖已調離茂蘭保護區管理站的崗位,白萍仍對這段經歷如數家珍。「每個到管理局工作的人都要在管理站里工作一段時間,巡山、野生動植物救治、社區共管等都是管理站的工作。」

據瞭解,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共有5個管理站,平均每個管理站有3位管理人員、5位護林員。

保護區管護工作堅持「管理局—管理站—專職護林員—社區村組—生態護林員」的「五位一體」管護機制,建立了完善的巡護體系、巡護可視化智慧管理平台和巡護APP系統,實現對巡護人員的時時管控和對自然保護區巡護的全覆蓋。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生長的環江石蝴蝶

「我在山裡長大,從小在老師和長輩的言傳身教下,我就認識到愛護自然是人類的義務和責任,所以長大後義無反顧選擇了回到山裡、到茂蘭。科研長路枯燥但並不乏味,即使只是在做一些微不足道的工作,我相信自己是走在正確的方向。」白萍堅定地說。

大樣地探自然奧秘

在茂蘭秘境深處,隱藏著貴州第一個按國際標準建設的喀斯特森林生態系統大樣地——茂蘭大樣地。

大樣地是指面積在15公頃以上的大型森林動態監測樣地,建設目的是對群落及其環境特徵進行長期監測。

2021年8月,茂蘭大樣地啟動選址工作。同年10月,貴州大學和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簽約,合作共建茂蘭大樣地。茂蘭大樣地佔地面積25公頃,共記錄有國家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33種,11種貴州特有植物,珍稀瀕危植物種類極為豐富,在全球同緯度區域較罕見,極具研究價值和監測意義。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高高長譚成江

進入大樣地,胸徑大於等於1釐米以上的每一株樹都掛有一個小小編號牌。

「我們使用RTK測量系統對這些樹木進行定位,編號牌就是它們的定位器。定位後,這棵樹的胸徑、樹高、冠幅等數據等就都可以測量到了。」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科研高高長譚成江走近一棵樹,指著束在樹幹上的環形器具繼續介紹,「這是生長記憶記錄環,它實際是一根彈簧,當樹木生長、樹幹逐漸粗壯的過程中,彈簧也會逐漸拉伸,由此就可記錄下這棵樹的胸徑了。像這樣的生長環,我們在大樣地裡安裝了1000條左右。」

再前行,曾拍攝記錄過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白鷳的林下物種監測儀器隱蔽叢中,樹林旁,槍機攝像機、球機攝像頭、鳥類拾音機等設備安靜佇立。

白萍(左)和譚成江(右)查看收集落葉情況

茂蘭大樣地不僅是野生動植物生存的家園,也是人類試圖窺探自然奧秘的窗口。

「我們建設大樣地的主要目的是做科研監測,目前,大樣地發現有632種植物,其中木本植物400多種,草本植物100多種。」譚成江說,「今年,在茂蘭大樣地發現的新種荔波金絲桃相關研究成果正式發表,這對我們的科研工作是巨大的鼓舞。」

「茂蘭的植物都是我們的朋友。從不認識,到調查瞭解,再到珍惜愛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互相陪伴成長。」譚成江說。

蛋槽菌

科研力譜生命續曲

在位於荔波縣城的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一隅,坐落著一處不起眼的小小院落。往里望去,小塊成片土地、小石山、花盆與腐木上,綠植們安靜生長。

「這裏是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蘭科植物遷地保護基地,於2022年建成使用,我們模擬不同的野外環境,將保護區內的一些蘭科植物進行遷地保護,目前有140餘種蘭科植物在這裏生長。」在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陳正仁看來,茂蘭是名副其實蘭科植物的王國,「貴州有蘭科植物360多種,茂蘭就有192種,約佔三分之二。其中,有四十多種蘭科植物列入國家保護植物名列,小葉兜蘭、麻栗坡兜蘭,和被稱為植物界‘大熊貓’的白花兜蘭,這三種是國家一級保護植物。」

白花兜蘭。熊誌斌 攝白花兜蘭。熊誌斌 攝

陳正仁介紹,在喀斯特地貌中,由於岩石被流水溶蝕、切割、坍塌、搬運和重新沉積,千姿百態的小地貌逐漸形成。而茂蘭保護區內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小地貌類型豐富,生態環境良好,正好為蘭花的生長提供了多樣的生長條件。

「大多數蘭科植物生長需要遮陰,且對生長環境要求較高。以白花兜蘭為例,當一塊石頭長期處於濕潤的環境、在微弱水流的作用下逐漸鈣化沉積,苔蘚生長其上帶來少量土壤,這時白花兜蘭才可能在這裏紮根生長。而茂蘭正有這種條件。」陳正仁說,蘭科植物對環境的「苛刻」要求也反映出茂蘭良好的生態環境。

貴州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陳正仁

近年來,茂蘭國家自然保護區對珍稀植物資源加大保護、宣傳力度,也積極開展人工組培並實施野外回歸,白花兜蘭種群數量向好發展。

蘭科植物既是茂蘭生態環境良好的倒影,也是茂蘭自然資源豐富的縮影。

約2萬公頃的保護區內,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現統計有維管束植物2676種,脊椎動物586種。

長柱報春苣苔

「什麼植物可以在石頭上生長?荒漠化的喀斯特地貌地區可以如何恢復?茂蘭國家自然保護區為研究已退化的喀斯特森林區植被恢復提供了原始模板。」陳正仁認為,茂蘭不僅表現了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模樣,也為其他喀斯特地貌地區生態恢復提供了重要樣板。

在探索生命與自然的道路上,茂蘭是題目也是答案。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周睿 周梓顏 陳祖嘉

編輯 胡桅可

二審 楊韜

三審 田旻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