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味話劇《坤伶·元年》首演,展現舊時京劇女演員奮鬥歷程

新京報訊(記者劉臻)6月18日,作為2023年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資助項目,由北京集賢弘藝文化中心出品,薑斯軼編劇、林熙越導演,張瀚倫、張嗣家執行導演,王勁鬆擔任藝術指導兼主演,楊梓墨、郭昊倫、賈延鵬、李昊臻、吳昊、韓金、劉銅、沙漩等一眾演員出演的京味話劇《坤伶·元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宮大劇院首演。該劇將演出至6月22日。

京味話劇《坤伶·元年》將演出至6月22日。

作為曾經備受觀眾好評的京味話劇《大徽班》姊妹篇,此次《坤伶·元年》則繼續由編劇薑斯軼執筆創作,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聚焦大時代中的小人物。該劇根據民國京劇女演員首度登上北京舞台的故事改編,講述了出身低微的女京劇演員何玉奎在時代洪流中為了生活和舞台夢想而努力,幾經波折,突破險阻,最終在梨園行贏得一席之地,站在了聚光燈之下。

所謂「坤伶」,即舊時女演員,也叫「坤角兒」,而「元年」則代表民國元年,即公元1912年。在辛亥革命前,北京劇壇很保守,旦角一律由男人扮演,不允許女人登台演戲。直至1912年,著名京劇演員俞振庭借改良新劇的東風,邀請外地女伶赴京獻藝,這開了女伶在北京劇壇公演的先例。「這代表著一個社會的大變革,當年無論京劇界,還是社會各界對於女演員出現在京劇舞台上有著各種各樣不同的反應與聲音,‘有傷風化’的反對聲一片,但觀眾們對坤伶的喜愛並未因此減弱。於是更溫和的‘男女分班’形式延續下來。《坤伶·元年》描寫的就是這個歷史背景下京劇坤伶的奮鬥故事。」該劇出品人、製作人謝岩介紹說,與之前《大徽班》較為具象的表現當年徽班進京後艱難立足、謀求發展的歷史進程相比,此次《坤伶·元年》這部作品在人物角色上更加的「有血有肉」,正因舊社會這種「男女演員不能同台」的封建禮教壓迫,也讓整個劇情充滿著很多矛盾衝突,讓很多不瞭解那段歷史的觀眾更能身臨其境,感受那段鮮為人知的塵封往事。

一直以來,該劇編劇薑斯軼對戲劇戲曲學方面的研究頗有建樹,此次他在話劇《坤伶·元年》這部作品的創作過程中,將目光關注到第一批登上北京舞台的京劇女演員們如何去實現夢想。「在當時作為社會底層的女演員,進入了民國元年這樣一個翻天覆地的環境之下。這個環境是刺激了她們自身夢想的燃燒,她們在追求這個夢想的路上,所遇到的諸多艱難坎坷,都是我想通過《坤伶·元年》這部作品想去表達的。」

《坤伶·元年》關注第一批登上北京舞台的京劇女演員們如何實現夢想。

在劇本的創作中,編劇薑斯軼遵循著「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原則,認真考證歷史大環境,但將分散的、發生在較長時間跨度中的民國坤伶故事,化用在主角身上,讓戲中的人物更具感染力。薑斯軼表示,這個戲並不是要突出女性主義,「更重要的是想表現當時的京劇女演員如何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有尊嚴地生活在這個世界上,並把自己所熱愛的戲曲藝術發展下去。」

戲中飾演女主角何玉奎的青年演員楊梓墨出身梨園世家,她的爺爺便是富連成盛字科的知名武生演員楊盛春。首次登上話劇舞台的楊梓墨,從小就學練京劇武旦,此次在話劇《坤伶·元年》中,雖然回歸老本行,並她沒有被禁錮在傳統戲曲的表演框架中,沒有因為祖輩的光環而止步於「模仿」,而是有很多突破和創新。正因出身梨園世家,從小學戲長大,楊梓墨一開始對自己能否勝任何玉奎這一角色顧慮重重,但在導演林熙越與藝術指導王勁鬆的鼓勵與帶領下,她覺得這是自己一次非常難得的學習機會。「與影視不同,無論戲曲還是話劇,我對於舞台始終帶著一種敬畏。舞台沒有容錯率,需要很深的功底,無疑對我個人而言是一次難得的鍛鍊,也希望能展現出100多年前那代京劇女藝人身上的精氣神。」

作為楊梓墨進入話劇《坤伶·元年》的引薦人,該劇的藝術指導兼主演、北京電影學院教授王勁鬆在劇中飾演的是一位德高望重的梨園界領袖,王勁鬆坦言,隔行如隔山,正因自身缺少對梨園行與戲曲方面的深入瞭解,這一次演出也算是自身非常難得的成長經歷。「此次創作我們邀請了很多戲劇界的顧問專家保駕護航,包括像楊梓墨這樣梨園世家的演員參與創作,他們都會在一些細節方面給我提供很多建設性的參考意見,我也會將這些寶貴的指導,結合自身角色進行調整。」王勁鬆說,表演是實踐的藝術,當自己覺得心裡很空、摸不著的時候,就多練,把頭腦記憶變成肌肉記憶,然後變成下意識的動作,就自然而然地進入到那個情景之中了。

林煕越導演認為,這些年戲曲舞台上出現很多原創京劇,它們用戲劇舞美、燈光的美學概念來呈現,但本質上還是京劇。而《坤伶·元年》本質上是一個話劇,這齣戲在表現方式上有非常不一樣的嘗試和實驗,是一個大看點。《坤伶·元年》在民國的框架下,把戲班子作為一個底。戲劇演員靠他們各自的視角來呈現角色,讓這齣戲一點也不沉悶,相信會收穫大家的笑聲和掌聲。

編輯 田偲妮

校對 張彥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