援藏30·魯藏同行丨從「老三樣」到「新花樣」 高原上「蔬」寫致富好「錢」景

編者按:對口支援和東西岸協作是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國家戰略。今年是山東對口支援西藏30週年,央廣網山東頻道推出「援藏30·魯藏同行」系列報導,通過記者一線採風,全面系統展示山東援藏成果,講好山東援藏故事,充分展現山東援藏幹部風采。

央廣網日喀則6月19日消息(記者唐磊)「你看看結的這些小西紅柿,多喜人,在平原上結的果也不一定比這裏多。」在西藏日喀則市白朗縣嘎東鎮阿亞村,白朗縣蔬菜技術總指導孟德利指著結滿小西紅柿的架子,自豪地告訴記者。

蔬菜籃雕塑立在阿亞村口(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蔬菜籃雕塑立在阿亞村口(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

孟德利是山東濰坊壽光人。2016年,孟德利和他的團隊被山東援藏團隊招引至日喀則市白朗縣發展果蔬產業。幾年後,西瓜、葡萄、車厘子等一批全新的果蔬產品端上了高原群眾的餐桌,「中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的招牌也越擦越亮。

孟德利向種植戶傳授蔬菜種植技術(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孟德利向種植戶傳授蔬菜種植技術(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

現在的白朗縣,有著雪域高原「果蔬之鄉」的美譽。但時間退回到從前,當地種植的蔬菜只有「老三樣」:土豆、蘿蔔和白菜。隨著山東援藏幹部的到來,「老三樣」有了「新花樣」。「山東第一批援藏幹部進藏之後,為瞭解決白朗縣蔬菜種植結構單一的情況,從山東引進了大棚蔬菜種植技術,並於1996年種植成功。」白朗縣委常委、副縣長、濟南市第十批援藏幹部李東向記者講述了山東蔬菜與白朗縣「結緣」的故事。

蔬菜大棚里,小西紅柿掛滿枝頭(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蔬菜大棚里,小西紅柿掛滿枝頭(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

經過近30年的發展,白朗縣的蔬菜種植面積從1996年的「三分地」發展到如今1.74萬畝,年產值近3億元。白朗縣蔬菜產業的發展,也讓越來越多的當地群眾享受到了種菜的「紅利」。

走進彭倉村村民紮西頓珠的種植棚里,紅色、黃色、紫色的小西紅柿掛滿枝頭,在另一個種植棚里,綠色的黃瓜掩映在黃色花朵中,長勢喜人。紮西頓珠告訴記者,他從2020年開始種植大棚蔬菜,「種大棚蔬菜產量高,掙的錢也多。」

目前,彭倉村有47戶村民,「每戶至少有三個大棚,有的還有十幾個大棚。」紮西頓珠給記者算了一筆賬,「種蔬菜的話一季收入能到2萬元,一年能種兩季,大概是4萬元,比以前收入高多了。」

彭倉村的果蔬種植大棚(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彭倉村的果蔬種植大棚(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

如今,蔬菜產業已經成為白朗縣的主導產業,但是真正想要將白朗蔬菜的名氣打響,產業升級是不可或缺的一步。「2022年,濟南市第十批援藏幹部經過深入調研後,認為白朗蔬菜產業要從‘大’到‘強’,必須打通白朗縣蔬菜產業的全產業鏈。」李東告訴記者,打通蔬菜全產業鏈主要聚焦生產端和銷售端,「生產端是種植問題,瞄準市場需求,開展標準化高質量種植;銷售端就是要和市場更加緊密對接。」

每個大棚外,都標註了戶主姓名和種植的蔬菜品種(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每個大棚外,都標註了戶主姓名和種植的蔬菜品種(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

李東介紹,在生產端,縣里聘請了技術團隊,到田間地頭給當地群眾進行技術指導,提高蔬菜產品質量;銷售端則是將白朗縣的蔬菜公司打造成當地的龍頭企業,做好統購統銷,聘請職業經理人去對接市場。「通過2到3年的努力,打通生產端和銷售端兩個端口,白朗縣的蔬菜產業就會走上一條健康有序的發展道路。」

大棚里,黃瓜長勢喜人(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大棚里,黃瓜長勢喜人(央廣網記者 唐磊 攝)

對於白朗縣蔬菜產業的未來,李東向記者講述了援藏工作組的新打算:「高海拔、日照足、溫差大、無汙染,白朗縣發展高端蔬菜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我們現在正接洽內地高端市場,讓內地人也嚐嚐咱們高原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