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成熟、理性 網絡購物節出現新變化

  與前幾年的線上線下全面火爆相比,近年來各個網絡購物節的「鬧騰勁兒」看似在慢慢消退。

  在消費者日益理性和網絡購物日常化的今天,這些購物節雖然「安靜」了不少,但從今年「618」各平台公佈的成交情況來看,成績依然喜人;看整體,我國網絡消費規模仍穩步增長,消費潛力仍持續釋放。

購物節熱度降低,網購整體持續增長

  一位在廣東從事電商十幾年的商家表示:「現在每天都在促銷,每天都有活動,每天都有低價。曾經一年有一、兩次大促就會很期待,現在優惠幾乎天天都有。」在北京市豐台區某快遞站點,一位快遞小哥也告訴記者:「現在‘618’沒有往年那麼忙了,這兩天的送貨量跟平時差不太多。」

  網絡購物節逐漸「安靜」,這不光是人們的感性認識。

  從近年的網絡搜索數據中也能看到,在經歷了幾年的熱度高峰後,大家對網絡購物節的關注度在逐步降低。

  網絡購物節最早出現於2007年,其熱度逐年遞進。在熱度高峰的幾年中,每一年都有不同的主題:如2015年是網購移動化浪潮,2016、2017年是海外商品浪潮,2018年開始又有了直播這一新的流量利器。那幾年,商品成交總額(GMV)是最熱門的話題。

  但,「安靜」不等於「寂靜」。

  在網絡購物節熱度漸低的同時,中國的網絡購物規模在實打實地持續攀升。連續數年的全年國民經濟運行情況發佈會上,眾多經濟數據中「全國網上零售額」的規模可以用「穩步增長」四個字總結。

  不僅如此,在物流方面,我國的快遞收發量從也從2013年的一年不足百億件,到現在月均不止百億件;在電子支付方面,我國個人銀行賬戶擁有率已超過95%,移動支付普及率達到86%,居全球第一。

  其實,「鬧騰」未必就是「紅火」,「安靜」也從不意味著「寂靜」。

促銷手段從複雜到簡單

  「狂歡」是網絡購物節熱度高峰那幾年中最常提到的概念。優惠集中釋放,訂單爆炸增長,流量鋪天蓋地……理想情況下,本應是買、賣、平台三方共享的「盛宴」。

  然而,隨著網絡購物節的演變,尤其是促銷方式的複雜化,「狂歡」二字就得拆開看了:「歡」屬於平台或商家;「狂」就是消費者的抓狂了。

  前兩年,電商平台推出拉人組隊、轉發助力分紅包的活動。有消費者表示,「辛辛苦苦半個月只有10多塊購物紅包,想想就心酸。」

  一度,電商平台將優惠方式設計得愈發複雜,也是飽受消費者詬病。

  從去年開始,各電商平台採用直降、現貨等促銷手段:天貓取消了沿用數年的預售製,升級僅退款、包郵等服務;京東推出「更便宜」購物體驗,在促銷價基礎上推出「超級驚喜紅包」;拚多多上線「自動跟價」系統,將低價進行到底……

  「挺好的,我覺得任何促銷方式都不如直接降價來得實在。」一位在「618」大促期間選購商品的消費者對記者說。

  「直給」策略帶來的效果顯著。綜合今年「618」網絡購物節各電商平台發佈的銷售情況來看,成交額、訂單量均有增長,直播帶貨的增長更為突出。  

  6月18日,行人從杭州一家商場外的「618」活動宣傳語附近走過。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6月18日,行人從杭州一家商場外的「618」活動宣傳語附近走過。新華社記者 韓傳號 攝

  華泰證券發佈研報表示,通過取消預售製等措施,電商平台的用戶體驗有望改善,購物效率也有望得到加強。疊加「官方直降」等優惠形式,用戶在集中時間段密集採購的必要性降低,購物流程與鏈路得到簡化,同時也減少了平台成交額中的「水分」,使得網購消費更加理性。

每天都可以是購物節

  「手機下單,過幾天收貨」,這對大多數人來說已經司空見慣,無論在城市還是鄉鎮農村,都是中國消費者日常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一環。網絡購物節逐漸「安靜」,這種轉變是電子商務發展更加成熟理性的結果。  

6月1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星網電子商務創業園一家快遞企業,工作人員忙著分揀、掃瞄出庫等工作。新華社發(譚雲俸攝)

6月18日,在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星網電子商務創業園一家快遞企業,工作人員忙著分揀、掃瞄出庫等工作。新華社發(譚雲俸攝)

  國家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今年1-5月份,我國網絡消費佔比穩步提升,實物商品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11.5%,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比重為24.7%。

  「消費市場總體呈現恢復向好態勢,這是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的體現,也是經濟內生動能持續恢復、消費潛力持續釋放的結果。」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劉愛華在6月17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表示,在產業轉型升級等因素的作用下,消費市場的供給能力和水平在逐漸提升,縣域的商業體系也在不斷完善,多樣化、品質化的消費需求得以有效釋放。

  以前,消費者苦等一、兩個購物節,商家也鉚足勁備戰這一、兩個大時點。現在,大大小小的優惠促銷貫穿全年,直播賣貨成為日常標配,對購物節的熱情被均分到每一天,「安靜」也就成自然。(文/高暢 圖表製作/丹恩豪俁、趙德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