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對話·大運河丨鄭晶:打造「大運河百科全書」 促進世界運河交流互鑒

來源:荔枝新聞

揚州三灣古運河畔,近8萬平方米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猶如一艘巨船泊岸,與古運河相映成趣。開館不到三年,躋身全國熱門百強博物館前十名,榮獲2023年「全國最具創新力博物館」稱號,過去一年接待觀眾超420萬人次,其中未成年觀眾達133.5萬人次。在各社交平台上,也被網民親切評為「揚州新近必打卡景點」。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何以如此出圈?「從展品的珍貴性上說,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展品也許並沒有那麼特別,但我們找準了一個闡釋的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館長鄭晶說,當前中國博物館業發展進入百花齊放階段,催生了一系列新的展陳理念和方式,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結合新興技術手段、主打沉浸式體驗;聚焦年輕受眾群體的參觀需求,為青少年打造了運河主題的「密室逃脫」,不同於商業密室逃脫尋求的刺激等特點,它更注重教育功能,比如遊戲中要求參與者正確掌握運河裡帆船的操作方式,才能通過。「博物館是一個給公眾提供終身教育的場所,讓不同年齡段的人群都能在博物館中獲得相應的教育認知反饋,我們希望能用新的闡釋方法,不斷加強與觀眾的聯繫,為各年齡段的人群都帶來與之需求相匹配的參觀體驗。」

十年前,揚州牽頭的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伴隨著古運河新生,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因運河而生、因運河而建」,鄭晶說,「申遺成功十年來,三灣地區面貌的不斷改變,其背後是對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活化利用所帶來的變化。」在揚州正南,古運河左轉右繞,形成「三灣」水文景觀,「三灣抵一壩」既確保了航運的通暢,又提高了運河上遊的水位。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定址三灣,這裏是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交彙點,也是大運河文化帶上的關鍵節點。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現有藏品1萬多件套,在短短兩年內便集中完成了陳列策劃、展品徵集、展覽組織等工作,將萬件展品分館有序陳列。鄭晶回憶起博物館籌備之初的歷程,展品中有近年來全國、特別是江蘇地區的重要考古新發現,有大運河流域兄弟博物館提供的數字資源的複製,也有徵集來的運河沿線與人民生活聯繫密切的展品,從不同側面反映大運河這一巨型的線性文化遺產。

在展覽設計上,這座博物館里,不僅有縱貫不同歷史時期的運河沿線重要節點城市的系列展覽,有文化遺產保護的展覽平台,在「世界知名運河與運河城市」專題展廳內,威尼斯的狂歡節面具、阿姆斯特丹的運河樓景觀、泰國的吉祥雕花、澳州土著人的迴旋鏢……國際運河城市的標誌性建築與文化元素也被「搬」進了這座博物館內。

「我們希望大運河博物館能成為世界運河文化闡釋和交流互鑒的平台,讓走進博物館的人能直觀感受到中華文明的傳承與保護,也能在關照世界運河的展覽中形成交流互鑒。讓大運河博物館的影響力持續放大,更好地實踐運河的傳播和闡釋工作。」鄭晶說。

(記者/顧慧敏 李愛 攝像/夏天 剪輯/奚宇 設計/何君瑋 秦宏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