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湖南|在雲端,奔赴一場「農耕文化之約」

層層疊疊的紫鵲界梯田。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層層疊疊的紫鵲界梯田。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

臨近夏至,從長沙乘高鐵出發,1小時後,便到了婁底市新化縣水車鎮。乘車一路沿山蜿蜒而上,漸漸下起了濛濛細雨。遠方,大片梯田籠罩在雨霧中,若隱若現,宛如人間仙境。

行至半山腰,層層疊疊的梯田慢慢顯露「真容」,隨山勢起伏而直上雲霄,清新空氣瞬間撲面而來。

「大家好,歡迎來到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地——紫鵲界梯田景區!」一下車,當地村民講解員羅娉靜便笑著迎了上來。

記者跟隨她走上窄長的田埂,只見成片的秧苗青翠欲滴。每隔一丘,就有一處往下淌水的竹筒,潺潺流水聲不絕於耳。

在紫鵲界,流傳著一句話:「山有多高,田有多高,水就有多高。」這裏既沒有水庫,也不用人工引水,梯田就能實現天然自流灌溉。

古村一景。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古村一景。人民網記者 劉微攝

那麼,源源不斷的灌溉之水從何而來?

「紫鵲界先民因地製宜開鑿梯田,山頂的樹木土壤涵養水分,通過泉眼滲透,為梯田形成了獨特的‘隱形水庫’。」羅娉靜為記者揭開其中「奧妙」。

在大自然的餽贈下,兩千多年來,村民們在雲端辛勤耕種,原始的手工耕作方式沿襲至今,形成了古樸美、自然美的梯田景觀。同時,這片土地上滋養的山歌、儺戲等特色民俗,也為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寶貴資源。

為了傳承農耕文化,近年來,當地政府對梯田進行整修和保護性開發,採取「公司+合作社+農戶」模式,對核心梯田實施統一管理、代耕代種,打造國家級4A級景區。

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動人詩篇,從「山窩窩」也飄向了世界。去年,「紫鵲界梯田對話世界」——農耕文化交流互鑒大會在新化舉辦,各國專家對梯田農業文化體現的「和合共生」中國智慧紛紛點讚。

同時,當地還通過彩色稻觀景工程、梯田生態遊步道、梅山農耕文化演藝等項目,吸引了來自四面八方的遊客。

雨霧中的古村。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雨霧中的古村。人民網記者 吳茜薇攝

「我們經常在梯田景區給遠方到來的遊客唱山歌,帶大家感受獨具風情的苗瑤民俗文化。」家住紫鵲界的新化山歌非遺傳承人羅斌,熱情地對記者唱起了《敬茶歌》。清亮高亢的歌聲,在梯田山穀中迴響。

從田埂步入觀景台,偶遇了幾位來自山東的遊客,「這裏梯田的景色太美了,就像走進山水畫一樣,當地人也很熱情。我們剛決定,要在這裏的民宿住一晚。」他們興奮地說。

文化火起來,旅遊熱起來,村民的錢包也鼓了起來。「如今,村里的道路從泥巴路變成了瀝青路,不少村民的小木房也變成了小高樓,我們的日子越過越好。」羅娉靜的臉上泛起了微笑。

返程途中,雨後放晴,層層梯田如面面明鏡,與村里的民居相映成趣,繼續訴說著千年農耕文化的煥新故事。(唐維紅、黃維、彭應兵、匡瀅、劉穎穎、劉微、夏玥、吳茜薇、劉賓、劉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