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超非遺富民課題組田野調查之四|賴蕾:一生只做一塊布 ——侗布手藝傳播者口述史(上)

「二十四節氣」侗布:一種非遺技藝標準化的嘗試

6月5日,在座落於榕江縣三寶侗寨車江壩區的侗布研究院,一樓展廳里擺滿了琳瑯滿目的侗衣和箱包、玩偶及書皮等文創產品,我們參觀良久,才等來了騎著小電驢從田里插秧後匆匆歸來的女主人賴蕾,只見她外衣工作服上醒目的標有「布瘋子」的字樣,讓人不禁眼前一亮。

說起對於侗布的一往情深,賴蕾快人快語說道,一生只做一塊布,一塊有著家國情懷溫暖記憶的侗布。賴蕾不僅意識深處潛藏著對於侗布的喜愛,也用行動詮釋了對於侗布的癡迷。

賴蕾是侗族人,在侗族的傳統里,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時刻,離不開一塊侗布。小孩出生時,外婆要拿侗布做孩子的背帶,女生嫁人時,要拿侗布做嫁衣。

作為一名地地道道的三寶侗家人,家家耕田,戶戶織布,已是賴蕾早已習慣了的生活場景。「小時候,不珍惜侗布的價值,覺得土,是早成文物的東西」,賴蕾說,「當時村寨里會做侗布手藝的已寥寥無幾,手工織布的傳統技藝已近消失。」

一次偶然的機緣巧合,一名旅居法國的獨立品牌設計師殷明攜母親到三寶侗寨旅行,尋到幾匹賴蕾手上的侗布,設計成服裝後,在當年的法國時裝週一炮而紅,「尋常的侗布也能成高級貨」,賴蕾想,從中嗅到了一絲商機。

於是乎,剛從美術教師轉崗到農村信用社工作的賴蕾,利用閑暇時間四處收羅村民手中的侗布。漸漸地,她的家中堆滿了她從榕江縣各個村寨收購來的各種土布樣品,每到一處,她除了給每一種土布都做了詳細的檔案,還創立了一個侗布作坊,對有意願學習織布的人進行培訓。

不知不覺中,賴蕾的薪金已經難以為繼,當時為之負債將近300萬元。

幸好,疫情之前,因為侗布銷路尚好,加上每年寒暑假慕名前來研學的學生紛至遝來,每年60萬-100萬的收入,堵上了購買布料和開培訓的窟窿。

只是,令賴蕾沒有想到的是,一直以傳播侗布技藝為傲的她,在推動侗布走向國際的征程中遭遇了滑鐵盧。

2016年,賴蕾推出的侗布聲譽正隆,但在競爭巴黎時裝周布料供應商時,與15家買手店交手中敗下陣來,理由無他,參差不齊的侗布總類繁多,沒有穩定的貨源。

查找一番資料後,賴蕾發現,亞洲各地藍染技藝風采各異,由這一技藝定義的藍色有中國「台灣藍」,日本「阿波藍」,而貴州藍染雖然底蘊深厚,枝繁葉茂,卻沒有該地域命名的藍色。

怎樣研究出有貴州本地地域特色的藍染呢?「藍染這個技藝,染色、工藝都一樣,唯一可以考量的就是一年四季不同節氣對成色的影響。」賴蕾說。

「我們當時就想從偶然性里找到必然規律,再到必然規律里去創造偶然性,才可以去複製。」

沒有經驗可借鑒,只能在二十四個節氣的當天,一批批實驗,把每個節氣染一批。

這批新型侗布,每一次染布,都像一次複雜嚴謹的化學實驗,染房內掛著溫度計和濕度儀,賴蕾就拿著小本子記錄種種數據:氣溫、濕度、風速、浸泡時間、褪蠟溫度……假期也要敦促女兒把藍染數據錄入到電腦上。

賴蕾認為,二十四節氣不僅是一種氣候符號,更是一門生活哲學。她希望她做出的土布就像時令的瓜果蔬菜,不同的時節有不同的布匹匹配。

天道酬勤。2017年,中國民族博物館收藏了她「靛藍24個節氣紡織品」,並在證明中講道:由貴州省黔東南州榕江縣三寶侗寨賴蕾製作的「靛藍24個節氣」實驗紡織品,切合了中國傳統時令24節氣分割點體現出的時間和環境的輪換,在一年中24個節點染布料,形成了一系列不同的顏色:藍綠色、藍灰色和藍紫色,並且在靛藍染色過程中形成了一項大氣指數和一種時間流逝的可視化量測。

「把中國24節氣染進侗布,只為還原世界本來的顏色。」賴蕾欣慰地言道。2018年,她註冊了「黔藍」品牌。

「黔藍成功後,本打算在吉林、甘肅、深圳等東西南北四地進行二十四節氣再次實驗,創造出獨有的‘中國藍’,卻因資金、人員等不濟而作罷」賴蕾遺憾地說。

有專家評價說,賴蕾「二十四節氣」侗布的價值在於,將品相參差不齊的手工勞作賦予可以有機遵循的標準化工藝品,即能在保質的基礎上,實現量化的可能性。

確實,賴蕾織造的侗布繼2015年和2017年在巴黎時裝週一炮而紅後,常有走國際單的設計師慕名前來訂布,因有二十四節氣不同色譜的侗布打底,基本能滿足不同設計師對成品布料的要求,「只要是高奢品的用料,一般都會找我們下單,質量保證是用戶放心的根本訴求。」

想當初,當賴蕾一頭紮進研發侗布的紛繁探究中時,家裡人一致反對,「有什麼用,做布能做出什麼出息呢」,織了一輩子布的母親首先潑了冷水。

「也許容易的事,別人都做了,只有難做的事才輪到我們吧。」天生不服輸的性子,讓她更加執著於傳統非遺面料的開發和創新上。

「其實,我也只是村寨里一名普通織娘,國外的設計師常常用世界的眼光要求我,倒逼著我們去做最好的侗布,做帶有地域特色和時光記憶的布,傳播的是一份人間溫暖。」

也許,正是這樣的理念,鼓舞著賴蕾於2018年成立了侗布研究院,僅以一名侗布工藝傳播者的身份,自信地遊弋於將侗布推向更大國際舞台的實踐中……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文/徐梅 圖/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