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眼微故事】百年藤編技藝堅守者馬天誌:藤編是我的終身職業,這輩子離不開了

在遵義市彙川區板橋鎮婁山關社區的藤編一條街,馬天誌的藤編手藝已經聲名遠播:「我從10歲開始學習藤編,至今已經51年了。」

和馬天誌聊天,聊到藤編,他在嘴角上揚,神態顯得比平時更加年輕有活力。

盛夏的午後,一批批來自重慶的遊客為避暑而來,他們逛到馬天誌的店面,圍攏在一起交談,遊客對他的藤編有著濃厚的興趣。

緊接著,又一波遊客走進店裡,開始詢問各種藤編價格。

「躺椅標價900多元,製作需要耗時4天,而娃娃搖籃則需3天,售價600多元。」

這時,一位操著四川口音的中年遊客帶著明顯的還價意圖,試探性地問:「這個價格能不能再便宜點?」

面對遊客砍價,馬天誌沒還價:「一分價錢一分貨嘛!」

遊客似乎被馬天誌的誠懇所打動,略帶猶豫地表示:「那好吧,我就買一張老人椅。家裡的老人喜歡坐這種椅子,來一趟不容易,總得帶點東西回去。」

當馬天誌閑下來時,政府工作人員才上前親切問候:「最近很忙吧?」

馬天誌笑著回答:「是啊,來避暑的人多了,自然就忙起來了。」

馬天誌注意到記者的新面孔,便熱情地邀請他參觀自己的庫存。他自豪地說:「來,看看,我家這4層樓都是滿滿的藤編傢俱,每一件都是精心製作的。」

藤編對馬天誌來說,不僅僅是一門手藝,更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伴隨著他的成長,成為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不編就感到不習慣。」

目前,馬天誌的4層樓房中有7個房間都堆滿了各式各樣的藤編傢俱,他估計大概有500張椅子。由於今年的市場行情並不理想,他決定先存起來,等到行情好轉時再出售。

馬天誌憑藉這門手藝,生活得到了保障,即便在最多的年份,他也能通過這門手藝賺取10多萬元。

他不僅自己精通此藝,還致力於傳承,「已經教授了10多個徒弟。」

雖然其中有些徒弟因為賺不到錢而放棄了,但他仍然堅持認為這門手藝必須傳承下去。

看了看滿屋子的藤編,馬天誌很自豪,當記者誇他藤編技藝精湛時,他笑得合不攏嘴:「我幹的時間長嘛,也沒什麼。」

向他討教藤編技術時,他把壓箱底的口訣傾囊相授:「橫平豎直,這是核心。你看嘛,這籐條橫向的要保證平,豎向的要保證直線,不能歪。」

忙不過來的時候,馬天誌也請工人來做:「家裡做90一天。」當然,這是馬天誌生意好忙不過說來的時候:「從過大年開始,一直熱賣到國慶節。」

實際上,在開始編織之前,青藤需要經過一系列精細的處理。採摘後的青藤要經過大約2小時的蒸煮,然後進行去皮、修節、破半等工序,以準備適合編織的材質。

在青藤的供應鏈中,村民負責採摘,而馬天誌則負責收購。青藤的價格根據質量不同,從7-8元一斤到10元一斤不等:「編織幾張大椅子通常需要大約五斤青藤。」

接下來,青藤需要晾乾。在天氣好的情況下,青藤可以在當天曬乾,一般情況下則需要三天。晾乾後,將青藤放入冷水中浸泡兩小時,使其變得柔軟,然後才能開始編織。

編織是藤編工藝中最為關鍵的步驟。採用傳統的手工編織技術,將處理好的青藤和方竹交織成各種造型和圖案。這個過程需要高超的技藝和極大的耐性。

馬天誌解釋道:「首先,要製作好骨架,然後才能拉伸青藤進行編織。骨架的製作是核心,即使是相同的尺碼,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我在這個行業里做了20至30年,才找到了這種微妙的感覺,包括角度和尺寸的選擇都有其獨到之處。」

編織完成後,還需要對產品進行修整和成型,確保其外觀整齊、美觀。整個過程完全依靠手工完成,沒有任何機器的幫助。馬天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他對傳統手工藝的堅持和熱愛的體現。

馬天誌的籐條編織技藝在本地已經頗有名氣,他製作的籐椅、沙發等傢俱不僅款式新穎,而且質量上乘,因此深受顧客的喜愛。他的作品不僅包括精緻的籃子和架子,還有栩栩如生的動物和植物造型,這些作品在國內外市場上都頗受歡迎。

在馬天誌的引領下,婁山關的藤編產業實現了新的發展。他們採用了「支部+協會+農戶」的模式,鼓勵和帶動當地群眾參與藤編產業的發展。如今,婁山關藤編已經成為了一個知名的品牌,其產品遠銷全國各地。

儘管市場風雲變幻,許多從事藤編的村民選擇轉行,但馬天誌依然堅守在這門傳統手藝的道路上。他堅信,只有堅持傳統,才能走得更遠。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邱勝

編輯 劉振梁

二審 謝國歡

三審 唐正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