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管爆裂致成都一在建地鐵附近路面塌陷

6月21日3時50分許,成都在建地鐵13號線錦里西路附近路面發生坍塌。「成都軌道建設」官方微博發佈通報稱,塌陷地點位於13號線小南街站施工基坑外,系自來水管自然爆管所致。而新京報記者從成都市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處獲悉,此次自來水管爆管系地鐵施工工地內地基下沉導致。

事發現場。網絡公開影片截圖事發現場。網絡公開影片截圖

在建地鐵站附近路面淩晨塌陷

事發路段附近一商戶告訴記者,6月21日淩晨,她與家人被一陣巨大的響聲吵醒。隨後,其丈夫透過窗戶發現,樓下的路面空出一個巨洞。「我們當時很緊張,換好鞋子就趕緊往樓下跑。」該商戶稱,目前其經營的店舖已暫停營業。附近多位居民也向記者表示,事故發生後,他們接到通知,暫時撤離居住地。

另據事發路段附近一飯店老闆介紹,塌方發生不久後,店內水電氣都停了。直到21日上午,供水供電恢復正常,但天然氣供應還未恢復。該飯店老闆還稱,目前,飯店門口的道路已經被交通管製,機動車與非機動車都不得經過,只有行人可以步行通過該條道路。

據當地媒體此前報導稱,成都地鐵13號線一期工程主要穿越青羊區、錦江區、龍泉驛區等多個區域,大部分車站穿越中心城區,小南街站位於青羊區錦里西路與小南街交叉口西側,車站上方為錦里西路主幹道,車流量較大,不具備明挖法施工條件,為此採用半蓋挖工法。

所謂半蓋挖工法,是指將位於主幹道下方的基坑一分為二,一邊土方開挖後加蓋鋼筋混凝土蓋板,供車輛通行,再對另一邊進行開挖,形成「一半明一半蓋」的作業面。

今年5月,成都地鐵施工方曾表示,目前,全線21座車站已封頂20座,賸餘小南街站正在進行主體結構施工,17座車站機電已進場施工;區間44個已洞通40個,盾構累計掘進完成設計總量的96%,正線鋪軌完成42%,車輛段鋪軌完成100%,預計今年8月車站將完成封頂。

塌陷路面已開始回填

此次塌方路面位於在建的小南街站附近。「成都軌道建設」官方微博發佈通報稱,中鐵二局施工的成都軌道交通13號線小南街站施工基坑外,埋深約2米的兩根直徑分別為1米和0.3米的自來水管自然爆管,致使錦里西路119號附近長約12米的路面塌陷。現場無人員受傷。該事件未對軌道交通建設及運營造成直接影響。

6月21日10時許,地鐵施工相關負責人告訴新京報記者,事發前該地鐵車站正處於圍護結構樁間網噴混凝土施工階段。21日3時許,工作人員將施工材料搬入基坑時,發現噴混作業面出現滲水。將情況上報後,基坑內人員均撤出。4時許,自來水公司工作人員趕到現場,將水閥關閉。關閉時,基坑內已有將近1米深的積水。目前,基坑內的積水已經抽空,正在進行回填。

該負責人表示,這並非涉事水管首次出現滲漏跡象。「去年有滲漏,維修過一次就沒有漏了。」當時施工人員發現,涉事水管附近的地面出現冒水。涉事自來水管為混凝土承插管,與基坑橫向距離約3.7米,縱向距離超過10米。

水管爆管為何導致約12米的路面塌陷?該負責人介紹,因直徑較大,水管內存在較強的負壓,「相當於直接對著基坑衝」。爆管後,水流會先衝開最薄弱處。在垂直距離上,涉事水管距地面較近,距基坑較遠,因此原路面或先遭受水流衝擊。此外,基坑的樁間土存在約40釐米的縫隙,易被水流衝開。「從現場照片看,大概有3個縫隙被衝開。」塌陷路面下方約3米深的純沙層在被水流衝開後,從縫隙落入基坑內。

該負責人介紹,基坑並非位於塌陷路面垂直下方,「是斜的」。因規劃、地形等原因,塌陷路段附近的基坑上方未加蓋混凝土蓋板,「做了臨時鋪蓋」,方便後期盾構機吊出。該負責人表示,施工單位原計劃下個月封頂,現因水流帶入部分砂礫石,要先盡快清除。

6月21日,新京報記者從成都市自來水有限責任公司處獲悉,此次自來水管爆管系地鐵施工工地內地基下沉導致。受地基沉降影響,造成直徑300毫米的管道斷裂漏水。為確保城市供水安全及道路安全,公司於6月21日4點整至6月22日4點整對漏水管道實施停水搶修,錦里西路沿線及周邊用戶將受影響。公司與社區已安排水車,在停水期間流動送水。

新京報記者 熊麗欣 叢之翔 實習生 張皓雯

編輯 甘浩

校對 趙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