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平:日產文章7000篇,警惕AI批量製造的假新聞!

如今,網上信息紛繁複雜,儘管很多信息能具體到時間、地點、人物、經過、結果,但卻不一定是真的,很有可能是AI創作的產物。近日江西警方披露一起利用人工智能造謠的案件,讓新聞專業人士都驚出了一身冷汗,其中涉案MCN公司就是通過AI軟件生成內容進行文章創作,日產最高可達7000篇。龐大的數量充分展現出AI炮製文章的高效率,而其中一條「西安2024年1月10日發生爆炸導致建築車輛炸燬、人員傷亡」的虛假消息新聞要素之完善,內容之詳細讓人不寒而慄。如果不是每個細節都去求證,光靠傳統的時間、地點、人物實名等新聞要素來識別已經失效。新聞要素俱全的假新聞該怎麼整治?

在智能化迅猛發展的當下,AI技術應用日漸廣泛,在為大眾的工作生活提供便捷高效服務的同時,也留下不少隱患。特別是隨著AI創作工具的氾濫,失實文章的創作變得高效又低成本,幾張圖片或幾個關鍵詞,一條「新聞」馬上就能炮製出爐,以假亂真。AI創作工具成為有心人為謀取利益造謠生事的溫床,甚至衍生出不少黑灰色產業鏈。去年「4歲兒童海邊走失」事件中,上海警方就偵查出一個借助AI技術,批量製造虛假文章,非法獲利的「水軍」團夥。

如今,利用AI生成的假新聞越來越氾濫,從娛樂新聞到社會新聞,造謠涉及面廣,內容豐富詳盡,蒙太奇式的剪裁手法使不實消息難辨真偽,極具迷惑性,嚴重影響了大眾判斷力。面對這些有鼻子有眼、新聞要素俱全的假新聞,別說普通大眾,就連專業的新聞人士都難以識別。利用AI技術傳播虛假信息不僅誤導大眾,還對城市形象、政務宣傳造成影響,嚴重威脅社會秩序和輿論環境。更可怕的是,AI識別用戶喜好後,算法會精準推送類似假新聞,讓用戶形成信息繭房。此外,部分軟件在進行文章創作時還會設計關鍵詞篩選功能規避監管,進一步偽裝其違法外表。AI造謠識別之難、闢謠之難,挑戰前所未有,絕不能任其肆意發展。

AI造謠日漸猖獗,但其背後操控者仍然是人或者組織機構。相關部門在對涉案MCN公司和個人進行嚴厲處罰的同時,還要加大曝光度,給予整個行業警示,提高違法成本,讓AI背後的操控者感到造假付出的代價得不償失。同時修訂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推動各大社交平台和MCN機構建立健全行業審核機制,細化平台和機構責任。此外,從完善造謠綜合治理體系入手,統籌協調公安、網信、司法等部門建立多部門聯動的綜合治理,統一謠言處置標準和流程,提高打擊效率。AI造謠的智能化也需要治理智能化來對症下藥,從技術層面入手,通過對生成內容進行顯示或隱式標識,加強AI技術使用的透明性,做好安全提示也便於溯源追責。

AI技術本就是把雙刃劍,無論是出台相關政策還是加強行業自律,最重要的是管好AI背後的操縱者。一定能讓AI做到為人所用,對社會有益,而不是被別有用心的人利用。

【責任編輯:王俊秀 袁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