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中國行丨象腳鼓聲響 悠悠傳新韻

身著豔麗傣族服飾的選手和著鼓點聲,邁著歡快的舞步依次上台展示鼓韻舞姿。鼓聲、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整個賽場沸騰成歡樂的海洋。近日,一場別開生面的「象腳鼓舞」舞王大賽在景穀傣族彝族自治縣威遠鎮燃情開舞。

岩春(中)講授象腳鼓製作技藝。

象腳鼓作為普洱市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傣族重要的打擊樂器,廣泛運用於歌舞和傣戲伴奏中,同時受到拉祜族、布朗族等少數民族的喜愛。作為象腳鼓製作技藝市級代表性傳承人的岩春,在不斷創新中讓景穀縣的象腳鼓製作技藝得以傳承和發展。

在威遠鎮芒冒村芒現村民小組,岩春的工作室里擺滿了大大小小的象腳鼓。「製作一隻象腳鼓大約需要30道工序、歷經1個多月方能完成。」岩春說,傳統的象腳鼓多選用椿木,但椿木已被列為國家重點保護樹木,所以現在選用的大多是芒果木與水冬瓜木。選好材便要塑形,將木材雕出象腿的樣子並將其掏成空心,再經過內部鏤空打磨、外部鑿刻打磨、紋路雕刻、蒙製鼓面、彩繪裝飾等流程,才能製作出一隻音質、音色上佳的象腳鼓。

景穀象腳鼓鼓聲鏗鏘有力、響徹雲霄,場面氣勢恢宏。在很多節日或活動中,敲響象腳鼓在表達喜悅的同時也給大家帶來吉祥的祈願。

如何將傣族的象腳鼓文化推廣得更遠?「象腳鼓和金水漏印都是傣族的非遺,我們將兩種非遺元素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一個產品兩種傳承,將其產品化、生活化,讓大家都能輕鬆地接受它、喜歡它。」岩春說。

為促進象腳鼓文化產品多樣化發展,除了在製作技術上進行創新改進,岩春嘗試做了一些文創產品,把大的象腳鼓改成迷你版象腳鼓,成為可以隨身攜帶的裝飾品,也可作為伴手禮贈送親朋,並將景穀縣的陀螺和傣錦圖案,以及一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手工編繩融入象腳鼓製作中,讓這些文創產品更時尚。「我想用年青人的新思路探尋非遺走向潮流的新出路。」岩春說。

無論是堅守傳統還是開闢新路,一代代非遺傳承人正用自己的方式將象腳鼓的傳統文化延續下去。

雲新聞記者:胡梅君 見習記者:高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