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影像故事㉕ | 安居

歡迎您點擊收聽貴州影像故事

6月18日下午4:30,時值黔西南州興義市灑金街道栗坪社區幼兒園放學,悅耳的鈴聲過後,孩子們便嬉笑著從教室魚貫而出。

楊昌躍接上女兒,牽著她往家走。

上大班的女兒嘰嘰喳喳地跟他分享課堂的手工作品,楊昌躍應和著,扭頭看著身後童趣十足的幼兒園,心中突然湧上一股難言的感動。

剛搬到栗平社區時,楊昌躍的女兒(左二)和小朋友在社區玩耍。(受訪者供圖)剛搬到栗平社區時,楊昌躍的女兒(左二)和小朋友在社區玩耍。(受訪者供圖)

「我讀書那會,高中都沒有這麼寬敞漂亮。」楊昌躍說。

楊昌躍原本是黔西南州晴隆縣紫馬鄉紫馬村的脫貧戶,父親因病過世,母親艱難撫養著他和哥哥姐姐。5年前依託易地扶貧搬遷政策,成婚後的他帶著妻女和母親舉家搬遷至此。

從紫馬村到栗坪社區有108公里,這段距離,見證了楊昌躍一家的蛻變。

楊昌躍(右)和同事交流工作。

楊昌躍仍記得,2017年他還在外地打工。一天下班後,他照例打電話問候家裡,母親絮絮叨叨說了一堆家裡的瑣事,順便叮囑他在外要照顧好自己,末了母親又不經意道:「最近政府的人老是上門,說讓我們搬到興義去住,我們祖輩都在這裏,搬什麼搬。」

楊昌躍在部隊當過10年兵,2015年才退伍,對於母親口中的搬遷政策有所耳聞,儘管母親的語氣頗有不耐,但他卻留了心,鄭重地對母親說:「下次他們再來,您先別回絕。」

母親沒有文化,對國家的政策知之甚少,不懂得搬遷的意義,恐怕還會拒絕。想到這裏,楊昌躍索性辭職回了紫馬村。

楊昌躍(右)和社區居民閑聊 。

楊昌躍回村,剛好趕上縣政府工作人員第四次上門宣傳易地扶貧搬遷政策,他向工作人員詳細瞭解情況後,帶上母親乘坐對方安排的大巴車來到灑金街道實地查看。

灑金街道是黔西南州跨區域易地扶貧搬遷主要承接地,分別有栗坪、康平、南興三個社區,主要居住晴隆、普安、望謨和興義三縣一市易地扶貧搬遷來的群眾。

花園式的小高層、鬱鬱蔥蔥的綠植、科學合理的規劃佈局……眼前看到的景象,讓楊昌躍感到雀躍,就連他母親也覺得喜歡。

回去後,他們同意了搬遷。

楊昌躍(右)和社區居民閑聊。

2019年,楊昌躍帶著妻子、2歲的女兒和年邁的母親,正式搬遷到了栗坪社區,三室一廳的寬敞小區房,讓他們的新生活就此拉開序幕。

彼時,栗坪社區剛成立籌備委員會,退伍軍人的身份讓楊昌躍成功當選社區籌備委員會副主任。

對他來說,能陪在家人身邊,還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已經很難得了。因此,楊昌躍幾乎是帶著感恩之心投入社區工作。

楊昌躍一家給兒子過2歲生日,妻子拍照留下了這溫馨一幕。(受訪者供圖)楊昌躍一家給兒子過2歲生日,妻子拍照留下了這溫馨一幕。(受訪者供圖)

在部隊時,楊昌躍當過班長帶過新兵。如今進入社區工作,他發現社區和部隊非常不一樣,部隊里有紀律約束,按規矩做事即可。但社區群眾來自黔西南州各地,生活習慣不同,訴求各個不同。最忙的時候,他一天要接五六十個電話,手機24小時開機。

即便是這樣,楊昌躍也沒覺得辛苦,大概是因為在外面打工飽嚐過更多辛酸苦辣,因此在社區和一群質樸的人打交道讓他格外放鬆。

來自農村,又是搬遷群眾中的一員,楊昌躍很清楚群眾想要什麼,也知道怎麼去調解群眾矛盾,「從大山裡搬到樓房裡,大家一時適應不過來,發生矛盾在所難免。硬碰硬肯定不行,要深入群眾,瞭解他們的需求,想辦法解決他們的困難,才能得到他們的支持。」

楊昌躍在社區辦公室工作。

楊昌躍的認真獲得了群眾的認可,工作能力也因此提升,2021年3月,他成功當選栗坪社區黨支部書記和社區居委會主任。

混亂的適應期過後,栗坪社區步入正軌,楊昌躍的生活也是。

2021年6月,他們一家迎來了二胎,有母親幫忙搭手,有本科學曆的妻子也在當地政府的幫助下找到了一份臨聘教師的工作。妻子有工作,一家人的收入更上一層樓,即使有了二胎,生活也沒有變得更拮據。

楊昌躍和妻子帶著女兒外出旅遊。(受訪者供圖)楊昌躍和妻子帶著女兒外出旅遊。(受訪者供圖)

更讓楊昌躍開心的是,大女兒上了幼兒園,一天比一天更懂事。

大女兒上的是社區幼兒園,2分鐘的路程,接送起來很方便。幼兒園師資力量雄厚,教育環境良好,三年的幼兒園生活,讓女兒養成了良好的行為習慣,同時變得越來越自信大方。

孩子的點滴成長,都讓楊昌躍深受觸動。他時常為當初搬遷的決定感到慶幸,如果沒有搬過來,孩子在老家上學,為了養家他肯定要外出打工,如此一來,不僅無法陪伴孩子,而且孩子還容易變得怯懦敏感。

楊昌躍走訪社區居民。

發生變化的還有楊昌躍的母親。和土地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老人家,如今完全適應了城里的生活,閑時和社區的老朋友們敘舊、散步,生活算得上愜意。

楊昌躍一家的搬遷歷程,折射出了貴州188萬貧困群眾「幸福大遷徙」的壯闊歷程。「十三五」期間,他們趕上好政策,通過易地扶貧搬遷政策告別窮山僻壤,過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作為這場浩大遷徙的見證者和受益者,楊昌躍感慨萬千,「現在有這樣好的生活條件,我們一定要把日子過好,才不辜負當初跨越千山的毅然決然。」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策劃/範朝權 尹長東 劉斌

文字、攝影/馬紅梅

影片/華姝

配音、製作/黃昕蕊 陳赫魯

編輯 郭芳霞

二審 陳朝暉

三審 楊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