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微針「大」前景,首創微針新技術引領產業發展

【開欄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大力推進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加快開展新質生產力。位於北京南部的大興區,正處在一段向新的征程之中。臨空經濟乘風而起,生物醫藥厚積薄發,氫能應用加速落地,數智深度融合成為加快形成新質生產力的「數據引擎」。立足資源稟賦,聚焦產業創新,大興區加快構建具有本地特色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即日起,新京報開設「大興向‘新’而行」專欄,聚焦大興區各企業如何因地製宜發展新質生產力。

外表看似一片「創可貼」,在僅15平方釐米大小的薄膜上,卻整齊排列著3000多根微針。外敷藥物前,只需貼一貼,就能定向打通皮膚角質層通道,有效提升藥物的吸收效率。這是新京報記者在中科微針(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看到的一款新產品——微針透皮貼。

中科微針公司理化檢驗員在檢驗實驗室內執行國內第一個微針貼片類二類醫療器械產品「微針透皮貼」的質量檢驗,確保批產品達到技術要求標準。受訪者供圖

據介紹,成立於2018年的中科微針(北京)科技有限公司,是全國乃至全球率先將微針透皮給藥前沿技術產業化、市場化的公司,為新型給藥技術平台企業。多年來,以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高雲華研究員團隊及其關鍵技術成果為核心,中科微針致力為大健康行業提供透皮給藥產品、技術服務等一站式解決方案。作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科微針在CRO、CDMO、OEM服務領域具備豐富經驗,同時擁有不同產線和自有品牌。

中科微針公司平台技術成果轉化產品——創新柔性聚合物微針貼片產品亮相,透明精緻的貼片設計,展現先進微針技術,為透皮療法與經皮製劑技術帶來革命性突破。受訪者供圖

「微針透皮貼於去年12月取得生產許可證,也是全球首款獲批的聚合物微針二類醫療器械。」中科微針聯合創始人、副總經理楊國忠告訴記者,薄膜上的每根微針高度完全相同,均為0.3毫米,尖端粗細相當於一根頭髮絲直徑的二分之一。產品可廣泛應用於銀屑病、皮炎、生發等治療中,也可用於艾灸等中醫場景。

「相比傳統的滾輪微針和納晶微針,聚合物微針針型更小、韌性強,針距更密,更易穿透皮膚,且對皮膚幾乎不會造成創口,使用30分鐘至2小時後,皮膚通道就會自動癒合,真正符合患者需要的‘零痛零創’給藥方式。」楊國忠說,目前,微針透皮貼已經實現量產。今年以來,該產品陸續進入天津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等全國多所醫院,達成臨床合作。

不僅如此,從生產設備、加工工藝到生產線,均為該公司完全自主研發、研製,這也是全球首家。2022年8月,公司首創的「常溫印刷法製作柔性可溶微針貼成套技術與應用」,獲中國民營科技促進會專家組認證,認定該項科學技術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今年初,中科微針可溶性微針技術還入選了《2023藥物遞送白皮書》。

中科微針董事長、兼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正高級研究員高雲華(右二)帶領科研團隊在實驗室專注研討。受訪者供圖中科微針董事長、兼中科院理化技術研究所正高級研究員高雲華(右二)帶領科研團隊在實驗室專注研討。受訪者供圖

經過幾年發展,目前,中科微針在全國已建成兩大研發生產基地。其中,位於北京生物醫藥基地的綜合研發基地,佔地4000多平方米,擁有全球產能最大的中試線,主要開展微針技術和透皮技術在藥物製劑、醫療器械以及化妝品領域的應用研究及技術服務,工業化批量達2.5萬/批,年產能2000萬貼。

楊國忠表示,微針藥物遞送技術結合了注射給藥和透皮給藥兩者的優勢,能夠大幅度拓展經皮給藥的藥物種類,未來可廣泛用於皮膚類、代謝類、精神類、疫苗類等不同場景,市場空間十分可觀。目前,中科微針正針對心腦血管病和糖尿病等慢性病,與多家知名藥企、醫院開展創新藥品研發合作。

新京報記者 揭明玥

校對 朱名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