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我要用鏡頭留下大運河的美和兩岸人民的笑」

6月14日,宗增順用無人機記錄大運河畔的美景。魯萍攝6月14日,宗增順用無人機記錄大運河畔的美景。魯萍攝

6月14日,雨後的滄州市大運河市區段滿目蒼翠。靜坐其中,聽鳥鳴、蟬聲,賞河水中倒映的繾綣雲朵,如同置身畫卷中一般愜意。大運河畔,攝影愛好者、滄塑集團64歲的退休職工宗增順正用新添置的無人機記錄下母親河這一刻的美。

滄州,這顆鑲嵌在貫穿中國南北的古老水道——京杭大運河中的璀璨明珠,保存了京杭大運河最完整、最原始的河道形態,每一處彎道都蘊藏著古代水工的智慧與匠心。

「今年‘五一’期間,滄州躋身全國最受遊客歡迎20個小眾旅遊目的地城市,這得益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年年都有新變化。現在的大運河碧波蕩漾,兩岸遊園成片,隨手一拍都是大片。」宗增順自豪地說。

30年來,宗增順用鏡頭記錄下城市的變遷,也記錄了大運河「容光煥發」的全過程。「以大運河為參照物記錄城市變遷,是我的初衷。」宗增順翻開圖冊,「1992年拍攝的這張是最早記錄大運河的照片。當時,大運河來水,兩岸的群眾歡呼雀躍。」

在滄州市區,大運河穿城而過,滋養了兩岸兒女。宗增順攝在滄州市區,大運河穿城而過,滋養了兩岸兒女。宗增順攝

宗增順回憶說,最初拍攝的主題是「大運河的四季美景」,個把月跑上一次就行,因此照片數量並不多。

最近幾年,宗增順「跑運河」變得頻繁起來,隔三差五就得跑一趟:從2021年起,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按下快進鍵——大運河沿線進行全域河道清淤和岸坡護理,運河沿岸「散亂汙」企業動態清零,大運河核心監控區村全部實現生活污水管控……

同時,滄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不斷推進的消息日日更新——滄州注重凸顯大運河滄州的原真性特點,保護修復生態空間,建設水清景美的綠色長廊;實現運河引水常態化,環境整治體系化,持續實施沿線綠化美化提升。

從南川樓、給水所到大化工業遺存文化區、園博園,從一個項目啟動拆遷到建成開園喜迎天下客……大運河兩岸的變遷,都一一收錄在宗增順的鏡頭內。

2021年6月,佔地470畝、集滄州特色和運河美景為一體的百獅園開園。這裏設計了尋獅、望獅、靜獅等形態各異、獨具特色的獅子景觀,成為滄州百姓休閑娛樂的新去處。2022年9月1日,大運河滄州城區段實現旅遊通航。當天,宗增順趕往現場,記錄了自上世紀70年代滄州大運河船舶停運以來首次恢復通航的寶貴時刻。仿古遊船在百獅園附近水域緩慢行駛,兩岸美景盡收眼底。

2023年5月26日,河北省第六屆(滄州)園林博覽會在滄州園博園開幕,一場「大運河上的園博會」隆重登場。13個城市展園,一園一主題,一園一特色,「就因為園博園美景連片,我花了1萬多元買了第一台無人機,想要拍攝大運河兩岸的壯美。」

南川老街夜景。宗增順攝南川老街夜景。宗增順攝

在剛剛過去的端午假期,滄州首屆火鍋雞文化節在南川老街舉辦。宗增順當然少不了去湊熱鬧。這次宗增順還帶上了他的第二台無人機,「我可不想錯過大運河畔的繁華」。宗增順把拍好的新作品發佈到了抖音平台。他說:「滄州因為大運河‘火出圈’,抖音平台上都刷屏了。遊客都誇讚咱運河美、美食多、人熱情。」

以河為線、以城為珠,滄州全域統籌大運河文化保護帶、生態景觀帶、全域文化旅遊帶、鄉村振興產業帶建設,使古老母親河再潤獅城,吸引了大批遊客到訪滄州。

「我要用鏡頭留下大運河的美和兩岸人民的笑。」宗增順說,在滄州,有一批像他這樣熱愛運河、熱愛攝影的人,他們要將這一幅「豐草繁花碧水流,河曲千載濟滄州」的美麗畫卷拍給世人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