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特色主題館同步與讀者見面,北京城市圖書館全面開放

6月22日,北京城市圖書館中的非遺文獻館/地方文獻館、古籍文獻館和藝術文獻館三大特色主題館同步開放,意味著北京城市圖書館全面開放。

此次開放的三座「館中館」均位於「森林書苑」的「書山」之中,隨著「山體」的全面「打開」,北京城市圖書館這座集知識傳播、學習共享、城市智庫等功能於一體的復合多元文化綜合體,將為讀者開闢更多精彩的閱讀之旅,為市民提供非遺傳承、經典傳習、藝術感知、展覽互動等多維文化體驗新場景。

非遺文獻館特別推出「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

非遺文獻館位於北京城市圖書館一層東南側,是全國第一家綜合性非遺文獻閱覽空間,以「非遺文獻」和「北京地方文獻」為特色,利用文獻可視化技術,結合主題展覽、沉浸閱讀、互動體驗等形式,營造出「見人見物見生活」的主題氛圍。該館收錄的非遺文獻覆蓋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各領域、各級別、各地區、各民族,典豐文勝。

非遺文獻館內,小朋友在體驗皮影戲。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非遺文獻館內,小朋友在體驗皮影戲。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今年適逢京津冀協同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十週年、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十週年,非遺文獻館特別推出「應運而生,典亮非遺——京津冀非物質文化遺產展」。展覽結合館藏非遺文獻,以大運河為線,從口頭傳說、節慶民俗、表演藝術、中醫武術、傳統技藝五個方面深入挖掘京津冀三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性與個性。

走進展廳,彷彿步入了蜿蜒的河道,京津冀非遺文化精品在「運河」兩岸依次映入眼簾。從武術到針灸再到廟會花會燈會,從京劇評劇到河北梆子再到皮影戲,多種藝術形式可觀賞、可觸摸、可互動。

以「古都文化、紅色文化、京味文化、創新文化」為主旨,該館圍繞「京津冀協同發展」專題提供北京地方文獻資源閱覽。環繞式設計的「燕都印記」展示區,將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八百七十餘年建都史濃縮在數字長卷中,讀者可「一眼千年」閱盡北京城的前世今生。

市民在參觀「燕都印記」展示區,領略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八百七十餘年建都史。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市民在參觀「燕都印記」展示區,領略北京三千年建城史、八百七十餘年建都史。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此外,館內還為政府、企事業單位等決策部門提供信息、工具和交流平台,是首都圖書館助力北京城市建設與發展的「城市智庫」服務主陣地。作為該館的品牌活動,「非遺零距離」以講座、展演、體驗課等形式,拉進讀者與非遺項目的距離,為非遺傳承提供人人可參與的活動平台。

智慧展陳生動展示古籍修復知識和技藝

位於西山體二層的古籍文獻館秉承「保護、傳承、創新」的建設理念,打造集古籍收藏、閱覽、展示、體驗、推廣於一體的主題場館。

這裏裝飾風格典雅素淨,紙墨之香與樟木書櫃的芳香迎面而來,讀者在此翻閱歷史長卷,可沉浸體驗古韻新生。此次開放的服務空間有歷史文獻閱覽、中華經典傳習所、研討室與白河驛。

市民在古籍文獻館翻閱書籍。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市民在古籍文獻館翻閱書籍。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歷史文獻閱覽位於古籍文獻館南部,《中華再造善本》《永樂大典》等新印古籍和古籍類工具書、專題圖書以及各類古籍數據庫資源可供讀者在館閱覽。閱覽室配置仿明式傢俱,營造古人書房景緻,讓讀者切身體會古人讀書雅趣。

中華經典傳習所推出「紙上千年」智慧展陳,以中國古代書籍發展史為時間軸,從書之源、書之盛、書之藏、書之修等角度,融合傳統展示形式和AR、VR等數字交互方式,生動展示古籍修復知識和技藝。傳習所內還設有傳統文化教室、修復材料展示區、古籍修復體驗區、休閑閱覽區,讀者可參與古籍修復體驗、經典典籍精讀等特色活動。

中華經典傳習所內,小朋友在體驗仿古印刷。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中華經典傳習所內,小朋友在體驗仿古印刷。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芸林雅集」和「經典傳承」是古籍館的常設品牌活動,不僅帶領讀者多角度沉浸式感受古籍誕生的歷史進程和以古籍為核心所衍生出的閱讀文化,還圍繞《中華傳統文化百部經典》開展專題導讀活動。

藝術文獻館設黑膠殿堂、北京聲音館等區域

東山體二層的藝術文獻館兼具各類藝術形式,融文獻閱覽、展覽展示、藝術體驗、藝術創作、沙龍活動、美育普及於一體,致力於為讀者提供專業聲音場域和極致視聽體驗,是活化館藏、開展社會美育的公共文化新陣地。

藝術文獻館內設有黑膠殿堂、藝術沙龍、北京聲音館、藝術文獻閱覽等區域,館藏資源以黑膠唱片為主要特色,同時配有藝術理論、美術設計、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和影視戲劇等多種藝術門類的圖書資源,其中不乏圖冊、畫集、攝影集等大開本典藏級圖書。

市民在藝術文獻館聆聽黑膠唱片。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市民在藝術文獻館聆聽黑膠唱片。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黑膠殿堂是藝術文獻館中的寶藏之地,主展牆展示著1903年至1964年以「北京的旋律」為主題的72張館藏珍品老唱片。中間位置的十張唱片,是由中國唱片總公司為慶祝新中國成立十五週年出版的專題系列唱片《北京的旋律》,讀者可通過手機掃碼線上聆聽。此外,讀者還可以在線上、線下預約6台高端黑膠唱機,現場選聽千張現代黑膠。

藝術沙龍區域的「C位」當數施坦威B211 Spirio|r鋼琴及專業擴聲系統,其憑藉自動演奏、記憶音樂家演奏不同版本、百分百還原現場等技能,加持各方藝術家開展豐富的音樂鑒賞活動。多媒體數字區為音樂發燒友提供248萬餘條數字資源、典藏級音像文獻、高品質發燒碟以及黑膠數字資源、Hi-Res高品質數字資源。

北京聲音館內,市民在參觀「聲遊北京」首個北京聲音數字資源平台。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北京聲音館內,市民在參觀「聲遊北京」首個北京聲音數字資源平台。新京報記者 王子誠 攝

北京聲音館通過文化藝術展覽,讓聲音以「看得見」的形式傳播,同時打造了「聲遊北京」首個北京聲音數字資源平台,獨家上線北京民歌,將北京傳統音樂全新採錄,覆蓋戲曲曲藝、宮廷音樂、歌曲、環境音、新聞音等多種聲音作品,將館藏實體文獻活化,以數字化方式展現北京文化。

新京報記者 展聖潔

編輯 劉夢婕 校對 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