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西問|王銘:中國大運河如何以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文明互鑒?

中新社北京6月22日電 題:中國大運河如何以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文明互鑒?

作者 王銘 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文化遺產學系副教授

文化遺產見證了文脈賡續與基因傳承,在無形中講述著文化交流與文明互鑒。

大運河是祖先留下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2014年6月22日,中國大運河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的第46個世界遺產項目。中國大運河既推動了連接中國內循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也與絲綢之路體系,共同構建了中國連接世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今年,中國大運河迎來申遺成功十週年。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實現文物活化和創造性轉化,是中國對世界文化遺產保護傳承模式創新的貢獻,既是兌現中國大運河申遺時的履約承諾,也是向世界遺產保護提供的「中國智慧」。

作為國家符號的世界意義

運河文化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根據2021年出版的《世界運河辭典》,世界範圍內有約1100條運河、4000多座運河城市。這些運河和城市構成了生動璀璨、富有時代價值的世界運河文化景象。

作為漕運文化傳統的直接見證,中國大運河在世界運河遺產中獨樹一幟。沿大運河持續運行的漕運系統歷史悠久,促進了中國東區區域發展繁榮,穩定了中國政治經濟格局,保證了國家統一和安全,更加強了地區間、民族間的文化交流。

十年前,由京杭大運河、隋唐大運河、浙東運河三部分構成的中國大運河申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名錄》,借鑒了世界各國重要運河的申遺經驗,對比數析了中國大運河項目所具有的突出普遍價值。遺產申報從歷史時期、空間分佈、關鍵位置、現存狀態等方面,充分證明了大運河的時空跨度與歷史演變進程。大運河申遺成功,是中國與世界交流互鑒的典型範例。

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中國大運河,分佈在中國2個直轄市(北京、天津)、6個省(河北、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申報的系列遺產分別選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遺產點,包括河道遺產27段,總長度1011公里,相關遺產共計58處,形成了複雜的巨型線性文化遺產,這在全球已有的世界遺產項目中都是相當罕見的。

浙江杭州主城區的大運河沿岸景觀。王剛 攝 浙江杭州主城區的大運河沿岸景觀。王剛 攝 

大運河的重要功能在於作為水陸聯運通道,連接南北與內外,尤其是對外連接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由此,「運河」與「絲路」構成連接中國內部與外部世界的開放道路系統。

可以說,一條大運河,見證了半部中華文明史。大運河迄今仍在發揮水利、航運、生態等多重功能,體現了重要的現實價值。

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之後,履約狀況成為觀察十年來遺產保護成效的重要依據。中國政府秉承《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的履約承諾,堅持文化遺產的真實性、完整性原則,發揮世界遺產突出普遍價值,發揮線性文化遺產的獨特優勢,形成了頗具中國特色的遺產保護樣板案例,體現了大運河作為中國國家符號的世界意義。

2024年6月15日,千年運河千里行 「新馬可·波羅」遊記活動在中國大運河南端浙江杭州舉行,意大利友人作為「新馬可·波羅」遊覽杭州。王剛 攝

大運河文化帶促進交流互鑒

中國十分重視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改進了以往遺產保護「重申報、輕管理」的短板,做到「重保護、重傳承」。在保護物質形態的大運河遺產的基礎上,進一步與文物保護方針結合,做到「讓文物活起來」。十年來,大運河由一項體量龐大的「文物」,真正轉型為一項所有人共同保護傳承的「活」起來的「文化遺產」。

大運河綠色生態帶建設推動景觀修復,凸顯「藍綠交織」。「一河、兩岸」是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基礎。2022年、2023年,京杭大運河兩次全線貫通補水。同時,各河段推動實現「河清、岸綠」,成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載體。

大運河璀璨文化帶建設推動各點段文物保護和非遺傳習結合,凸顯「古今同輝」。2016年北京通惠河玉河故道上的澄清下閘經考古發掘面世,與萬寧橋下的澄清上閘、東不壓橋下的澄清中閘,形成了元代京杭大運河進入終點港什刹海之前的最後一組運河水閘,見證了北京漕運變遷和城市發展。大運河非遺豐富生動,北京通州燃燈塔下的北運河非遺傳習所、滄州園博園的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通州北運河畔北京城市圖書館的非遺文獻館,讓人們體味生生不息、代代傳承的非遺魅力。

遊客在滄州園博園的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苑立偉 攝遊客在滄州園博園的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參觀。苑立偉 攝

大運河繽紛旅遊帶建設推動文旅結合,凸顯「水城共融」。大運河水上巴士成為杭州經典一日遊線路,與運河碼頭、西湖文化廣場、武林廣場、大運河濱水空間融為一體,實現大運河水上出行與旅遊觀光的詩意結合。從北京通州到河北香河的北運河遊船已實現順利通航,未來這一水上旅遊線路將繼續向南延伸到天津武清和「天津之眼」所在的三岔河口,實現大運河生態、景觀、文化、旅遊等多重功能融合。

線性保護、連片保護是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思路。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推動下,沿運城市共線連接,特性發展,同頻共振,活力煥新。整體來看,大運河文化帶已初步實現串珠成線,區域協同,南北對話,交流互鑒。

創新多類型遺產整合保護、系統保護

多類型遺產的整合保護是國際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發展趨勢。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需要幾方面的系統整合。

一是多部門聯動,多類型整合。大運河物質文化遺產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地名文化遺產、農業文化遺產、水利遺產、考古遺址公園、城市森林公園等相結合,形成「大保護格局」。

二是多元化參與,多動力推進。在政府部門主導下,文保工作者、非遺傳承人、社會企業、新聞媒體、誌願者、普通民眾共同投入保護傳承工作,形成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可持續發展的協同局面。

三是系統性思維,協同性互鑒。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的意義在於其多元性與實踐性導向。運河、絲路,連接了全球經濟,也助力著文明對話。中國大運河既推動了連接中國內循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形成,也與絲綢之路體系共同構建了中國連接世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以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例。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基礎上更突出公眾休閑體驗功能,實際上是強調社會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

首先,嵌入人居空間格局。以大運河為軸線,統籌考慮遺產資源分佈與周邊人居環境、自然條件、配套設施等情況,通過管控保護區、主題展示區、文旅融合區等功能分區,以及保護傳承、研究發掘、環境配套、文旅融合、數字再現等重點工程,為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構築空間相連、功能互補、特色各異的新型格局,形成包含「吃住行遊購娛」系列產品的休閑體驗空間。

其次,生態建設遺址公園。將考古遺址展示與自然生態修復、公眾教育、休憩功能相結合。如白浮泉大運河源頭遺址公園經文物騰退、生態修復、遺產保護等建設,成為白浮泉水源文化核心展示園;路縣故城考古遺址公園將展覽展示、文物保護、科學研究、社會教育等融為一體,成為城市建設與文化遺產保護利用協同發展的新樣本。

最後,融合推動文旅沉浸。將運河非遺、博物館融入景區和沿運民眾日常生活之中,讓運河文旅更具煙火氣、更有場景感。北京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內,「大運河燃燈墨韻」AR文旅沉浸體驗展讓遊客在元宇宙中感受運河文化氛圍;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內的中國大運河博物館,讓觀眾沉浸式感受不同時空情境下的運河故事。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孫忠南 攝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孫忠南 攝

以大運河為橋樑,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構建「歷史記憶」,講述「共同敘事」,體驗「現代表達」,讓民眾感受「千百年來,運河滋養兩岸城市和人民,是運河兩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並為世界提供了具有借鑒意義的「中國方案」。

大運河是世界觀察和瞭解中國的一個窗口。古往今來,無數中外遊客泛舟運河之上,人類東西方文明在這裏交流和碰撞。面向未來,中國大運河將繼續面向世界開展更具對話意義的文明互鑒,以更開放包容的姿態流向未來。

受訪者簡介:

王銘,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文化遺產學系副教授,文化遺產專業負責人,北京文化遺產研究中心執行主任,北京史研究會理事,中國民間信俗澳門研究會副理事長。主要從事中國古代禮製史、北京文化遺產、大運河、非遺等領域研究。在《中國史研究》《考古》《中華文史論叢》《民俗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50餘篇,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項目2項,參與國家級科研項目5項,合編6部。

【編輯:劉陽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