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加快建設科技強國(國際論道)

6月20日,中國參展商在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現場演示一款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攝6月20日,中國參展商在2024世界智能產業博覽會現場演示一款機器人。新華社記者 孫凡越攝
近日,南京國際半導體博覽會現場,通富微電展台展示高端人工智能產業芯片。王路憲攝(人民視覺)近日,南京國際半導體博覽會現場,通富微電展台展示高端人工智能產業芯片。王路憲攝(人民視覺)

英國《經濟學人》近日刊文稱,中國科研實力增長迅速,在多個領域已處於國際前沿。根據反映全球高質量科研產出及合作情況的「自然指數」,2023年,中國作者在高質量期刊上發表的論文份額全球排名第一。中國從資金、設備和人才著手提升科研實力,在尖端研究領域的實力提升沒有放緩跡象。外媒指出,近年來,中國科技領域「硬實力」持續提升,不僅為中國高質量發展提供強支撐,也為推動國際科技領域合作發揮積極作用。

正在取得長足進步

據英國《經濟學人》近日報導,中國如今在科技領域處於全球領先地位。中國科學家們取得了一些世界上最優秀的研究成果,特別是在化學、物理和材料科學領域。他們在知名期刊上發表的論文比美國和歐盟的同行要多,而且他們的著作被引用的次數也更多。中國的專利數量也超過了其他任何國家。而且,中國擁有強大的工業基礎和足夠的能源,可以迅速啟動材料等物理創新的大規模生產。

近年來,中國科研能力快速提升,持續吸引外媒關注。比如,最近,多家外媒報導了中國嫦娥六號的「月背之旅」。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網站報導稱,月球探測是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領域。中國嫦娥六號探測器從月球背面起飛,凸顯中國太空科技力量的提升。美國布朗大學學者占士·黑德認為:「神秘的月球背面與月球正面在許多方面都存在差異,嫦娥六號帶回的樣本將使月背研究相關問題取得重大進展。」

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導稱,中國已經擁有了自己的空間站,它能一次性容納數名航天員在裡面待上半年。中國的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則類似於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在天文學、天體物理學以及系外行星探測等領域,中國也正在取得長足進步。

在人工智能、半導體、雲計算、綠色能源等細分領域,中國的科技進步也引發外媒關注。

史丹福大學日前發佈的《2024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稱,2023年,知名人工智能模型中有15個在中國。截至今年3月份,中國10億參數規模以上的大模型數量已超100個,行業大模型深度賦能電子信息、醫療、交通等領域。

《南韓經濟新聞》近日報導稱,當前,中國半導體技術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已經極大縮小,在部分領域已經處於領先地位。南韓學界普遍認為,中國半導體技術的自主化速度明顯加快。

多方合力至關重要

中國科技實力是如何實現快速提升的?外媒從中國政府、企業、科研機構等多方努力中尋找答案。

「中國科技實力提升主要通過3個方面來實現:資金、設備和人才。」英國《經濟學人》分析,資金方面,自2000年以來,中國研發支出增長了16倍,中國在應用研究和實驗開發方面投入巨大。設備方面,中國在科學設備上大手筆投入,中國頂尖研究機構的實驗室裝備精良。如今,中國擁有世界上最靈敏的伽馬射線探測裝置、最強的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不久還將擁有最靈敏的中微子探測器之一。人才方面,中國政府一直重視人才隊伍建設。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數據顯示,中國現在僱用的研究人員比美國和整個歐盟都要多。

中國政府的有力支持、企業的積極探索等多方合力對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中國的電動汽車產業幾乎是從零開始發展起來的,我們能否從中國學到一些經驗?」美國《紐約客》近日一期報導聚焦中國電動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一名普林斯頓大學研究員表示,中國電動汽車企業在3個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進展:開發鋰電池、鑄造鋁合金車架和在設計過程中使用計算機模擬。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中國產業政策專家馬佐科認為,很多中國車企的成功都來自邊實踐邊學習,通過生產技術的創新,降低成本,然後將資本再投資到研發中。報導認為,中國政府堅持提供產業支持,鼓勵創新企業和激烈競爭,鼓勵本土企業與外企合作,這些舉措助推了中國電動汽車行業的科技進步和應用推廣。

路透社報導分析稱,中國在可再生能源和電動汽車等領域佔據主導地位,這得益於國家的持續支持、廣泛的融資和本土化戰略。

繼續推進國際合作

隨著科技「硬實力」的提升,中國也在不斷推進科技領域的國際合作,助推全球科技進步。

美國史丹福大學中國經濟與制度研究中心聯合主任路斯高此前曾表示:「在所有學術領域,包括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STEM)以及社會科學,許多研究都能證明中美合作的益處。」

澳州「珍珠與刺激」網站報導援引昆士蘭科技大學副教授沃瑞克·鮑維爾的觀點稱:「中國正在開發大量專用技術,包括可再生能源解決方案、新材料、生物技術、醫療保健和營養解決方案等,這些都能使澳州企業、研究人員和消費者受益。」

當前,一些外媒分析認為,中國在科技領域積極展開國際合作,有助於推動其他國家尤其是發展中國家科技進步。據烏茲別克史丹日報新聞網近日報導,烏茲別克史丹計劃同中國畜牧業、家禽業和漁業等領域的主要機構建立聯繫,並與中國在科研領域開展合作。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刊發報導《中國綠色科技正在湧入拉美》稱,拉美地區約60%的電力來自可再生能源。當地擁有綠色製造技術所需的豐富關鍵礦物,還能成為綠色技術應用的重要市場。中國在光伏板、電池和風力渦輪機的全球生產中佔據主導地位,對拉美地區的綠色技術直接投資正激增。智利總統去年訪華期間宣佈一家中企將在智利投資建設鋰電池廠,他表示,「最重要的是,我們將創建價值鏈並轉移技術知識」。

「更多先進科技的出現帶來造福全人類的新知識,它們將解決世界問題、改善民眾生活以及加深彼此理解。比如,多虧了中國的農學家,各地農民才能有更豐厚的收成。中國研發的基於鈣鈦礦的太陽能電池板在加蓬村莊和戈壁沙漠中的效果一樣好。」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報導稱。(本報記者 高祖)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6月24日   第 10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