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見證大運河漕運變遷,通惠河畔樂家花園將啟動修繕

千年通惠河向東蜿蜒流淌,在通惠河南岸,慶豐公園西園內的樂家花園將於本月底開啟修繕。

據悉,本次修繕工程工期預計為一年,工程完工後,初步計劃按照中醫藥文化方向對文物進行活化利用,並向公眾開放。

通惠河畔樂家花園即將修繕。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通惠河畔樂家花園即將修繕。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歷史可追溯到元代,清末民初成為樂家花園

在北京CBD區域,依通惠河而建的慶豐公園是這裏的「寶藏」公園,時常有市民在綠蔭下慢跑。公園北側的通惠河如同一條絲帶,給公園增添了靈動的色彩。

從公園西門進入,步行大約一兩百米,一座古老的建築呈現於眼前,這便是樂家花園。朝陽區文物管理所所長陶原介紹,樂家花園位於通惠河南岸的慶豐公園西園內,北臨通惠河,是「同仁堂」樂氏家族的一處郊外花園。

此處原為元代都水監張經歷的花園,時名雙清亭,《宸垣識略》中記載「雙清亭在通惠河上,元都水監張經歷園也,今廢」,後亦稱張家花園。經時代變遷,多次易主。清末民初,同仁堂樂家在此建園,便於同仁堂從南方採集收購藥材後運進京城,在此存儲晾曬或粗加工,稱為樂家花園。上世紀50年代初,建光華木材廠職工宿舍,上世紀60年代改名紅勝里。上世紀70年代又改為大鹿圈北巷(因地處大鹿圈以北)。1981年該地區定名為雙花園。

「北京的樂家花園有兩個,一個位於海澱區蘇州街,為市級文保單位,另一個就是慶豐公園中的樂家花園。」陶原說。

該園整體佈局坐東朝西,二進院落,院落雖不雕樑畫棟,但佈局小巧、精緻。歷經歲月更迭,朱漆大門已然斑駁,梁架的彩繪也有脫落,依然難掩其古韻。陶原介紹,從山門正房門窗形式、磚瓦砌法等來看,現存的樂家花園屬於典型的北方傳統古建築式樣。正房面闊五間,進深三間,單簷硬山頂箍頭脊陰陽合瓦屋面,前出廊後出廈,殿內用天花,梁枋上繪有蘇式彩畫。

據史料記載,花園內曾飼養百隻鴿子,每當鴿子飛起便伴有悅耳的鴿哨,一大群鴿子在空中飛翔,成為遠近聞名的一道風景。

樂家花園內景。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樂家花園內景。新京報記者 王飛 攝

依水而建,曾見證漕運盛景

樂家花園的發現也頗有意思。「以前此地為村落,2009年,朝陽區對這裏進行騰退,開展兩側河道的治理,同時拆除違建。在這個過程中,工作人員發現這裏居然藏著一座古建築。」陶原介紹,經考據,證實這裏是樂家花園舊址。2013年,樂家花園成為朝陽區普查登記項目。

同仁堂樂家選擇在此建園,也許與通惠河繁盛的歷史有關,它也見證了大運河漕運的變遷。通惠河是由元朝著名水利學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一條人工運河,是元大都的漕運河道。「從大運河漂來的北京城」,說的正是修建北京城的建築材料基本都是通過大運河漕運而來。漕運的發達,讓慶豐公園成為昔日繁華所在。

「清朝時,通惠河頭閘大通閘、慶豐閘,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區域,兩側茶館、酒樓林立,文人在此吟詩作賦。」陶原說,慶豐閘作為漕運碼頭,曾呈現「漕舟千渡、帆檣林立、遊客如織」的繁華景象,因河水清澈、風光旖旎,自明清時期就成為京城百姓消遣娛樂的風景勝地,有「北方秦淮」之稱。

修舊如舊,將傳承中醫藥文化

歲月更迭,昔日「北方秦淮」至今依然繁華,與通惠河一水之隔的北京CBD高樓林立,在河道的南側,樂家花園似乎從古代穿越而來,與現代的繁華交相輝映。

記者瞭解到,在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期間,朝陽區曾對樂家花園及環境的基本信息、歷史沿革、保存現狀等進行了調查與核實,並於2009-2010年對樂家花園進行了修繕。

今年6月底,樂家花園修繕工程計劃再次啟動。陶原表示,修繕過程將採取相匹配的傳統工藝做法,恢復文物原有風貌。

修繕工程項目工程師李學武介紹,受結構材料壽命、自然因素等多方面影響,目前,樂家花園正房及大門出現了一定程度的病害,對文物建築的存續產生了一定的安全隱患。修繕工程開始前已對樂家花園大門、正房、正房後抱廈、圍牆及院落進行了實地勘查,編製修繕設計方案。

本次修繕更加註重細節,記者注意到,樂家花園有部分磚石結構。對此,李學武解釋說,這是當年第一次修繕時為了穩固建築而修建的,「本次修繕中,我們會對這部分磚石進行檢查,比如當年修繕時磚石之間的縫隙寬窄不統一,這次我們都將做一些調整和修復。」此外,修繕工程還將逐一檢查瓦片,破損瓦片將被替換成同材質、同形狀的「復古版」瓦片。

陶原表示,本次修繕工期預計為一年。工程完工後,初步計劃按照中醫藥文化方向對文物進行活化利用。同時,樂家花園作為慶豐公園景點的一部分,將向公眾開放。

■知道多一點

朝陽區的這些文物、遺址與通惠河相關

1、平津閘:平津閘是京杭大運河中通惠河段上唯一保存下來的元代漕運碼頭遺址,位於高碑店地區,平津閘現存較好並得到修復,是通惠河古代漕運的力證,有較高的歷史意義與研究價值。

2、神木謠碑:位於朝陽區雙井街道辦事處慶豐公園東岸,為清神木廠內的禦碑。神木謠碑是進一步瞭解和研究神木及相關信息的重要實物材料,也是研究大運河及其沿岸倉庫發展情況的重要實證。

3、永通橋:有著近600年歷史的永通橋,是京城一座獨特的石拱橋。舊時,它曾是京城主要的運糧通道和交通要道。當年此地往來人員眾多,留有諸多民間傳說,如「乾隆遊通州」「銅幫鐵底」「泗縣故事」「糧船過八里橋不挽桅」「扒拉橋」「魯班石」等。近日,永通橋修繕後正式對公眾開放。

4、西會清真寺:位於朝陽區管莊鄉西會村內,在京杭大運河北京通惠河段北岸,是迄今為止保存相對完整的清真古寺風格式建築,於清代建立,具有較高的建築價值和歷史價值。

5、楊閘清真寺:位於朝陽區管莊鄉楊閘村,地處朝陽區與通州區交界處,雙橋東路的北端,始建於清代(另一說為明萬曆年間),具體年份不詳。因村南側元代為通惠河楊尹閘(後改稱普濟閘),成村後,簡化為今名。

6、張留孫道行碑:張留孫又名張宗師,是北京東嶽廟的開山祖師。張留孫道行碑位於東嶽廟碑林內,為廟內最著名的石碑。碑文記載了玄教宗師張留孫的生平事蹟及東嶽廟的創建過程,以及張留孫對通惠河開鑿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元世祖忽必烈對開鑿通惠河猶豫未決時,張留孫因河可利於百姓而主張開鑿,同時提出希望朝廷不要給百姓增加更重的負擔。

(資料取自朝陽區文物管理所。)

新京報記者 吳婷婷

編輯 白爽 校對 劉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