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東城檢察院:以公益訴訟助力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

天壇祈年殿的琉璃瓦閃爍著鎏金光芒,故宮的落日餘暉灑向大地,玉河故道流水潺潺,雍和宮的鍾聲不絕於耳,南鑼鼓巷人聲鼎沸……作為全國文化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北京市東城區有不可移動文物365項384處,具有文物數量多、等級高、分佈廣等顯著特點。針對此情況,北京市東城區檢察院近年來辦理了一系利雲物和文化遺產保護領域案件。

2023年8月2日,東城區檢察院檢察官現場監督祿米倉修復情況。 圖源:東城區檢察院2023年8月2日,東城區檢察院檢察官現場監督祿米倉修復情況。 圖源:東城區檢察院

軍地攜手,令祿米倉「活起來」

北京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祿米倉胡同73號」位於部隊營區內,是明、清兩代京城官員存放俸米的糧倉,也是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2022年7月,檢察官經過調查走訪發現,這裏雜草叢生、瓦件缺失、牆體風化……諸多危害文物安全、損壞文物歷史風貌的問題亟待解決。

然而,修復保護祿米倉卻面臨著難題。部隊作為使用單位,沒有修復的專業能力;文物保護部門雖有專業能力,卻無法正常進出營區;屬地街道有配合義務,但沒有專項資金支持。為破解這些難題,2022年9月,東城區檢察院聯合北京軍事檢察院啟動行政公益訴訟訴前程序,向主管機關製發加強文物保護檢察建議,並推動多部門協作,使文物保護部門能夠實地勘測,製定有針對性的修復保護方案,同時協助屬地街道向上級申請專項資金1000餘萬元,保障祿米倉的修復工程順利推進。在推動文物修繕保護基礎上,2023年2月,東城區檢察院著眼長效長治,牽頭製定並由區文物保護單位、屬地街道等五方共同簽署備忘錄、協議書,通過共促共治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模式。

2023年8月,北京市東城區檢察院檢察官現場監督相關單位拆除沿中軸線重點文物外牆而建的違法建築。 圖源:東城區檢察院2023年8月,北京市東城區檢察院檢察官現場監督相關單位拆除沿中軸線重點文物外牆而建的違法建築。 圖源:東城區檢察院

如今,明代祿米倉不僅外貌煥然一新,部分倉廒還將作為博物館向公眾開放,實現了軍隊使用權、屬地保護義務和文物活化利用的三效合一。該案入選最高人民檢察院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檢察公益訴訟典型案例,獲評北京市檢察機關十大法律監督案件、2023年度北京市十大檢察辦案好故事。

雙向奔赴,做古樹「守護者」

祈年殿東北角的「長壽鬆」巍峨高聳,皇穹宇西側的「問天柏」兀立挺拔,丹陛橋旁的「臥龍槐」虯枝盤曲。天壇公園現存古樹3500餘株,佔全區古樹總數的52%以上,是首都核心區古樹分佈最密集的區域。古樹作為世界文化遺產天壇公園不可替代的生態要素,是記載歷史和傳承文明的「綠色文物」。如今,這些擁有數百年歷史的「老壽星」雖身經數朝、曆盡滄桑,卻仍是枝繁葉茂、生機盎然,離不開檢察機關與天壇公園的「雙向奔赴」。

2020年,東城區檢察院發揮公益訴訟職能,啟動古樹保護專項行動。檢察官通過實地走訪等方式,全面瞭解排查天壇古樹的生長狀態和保護情況,並與天壇公園管理部門建立協同工作機制,加強信息共享和溝通協作,通過定期召開聯席會議、建立工作組群等方式,及時交流古樹保護工作情況。同時,東城區檢察院開展古樹保護專題宣傳活動,通過製作展板、發放宣傳冊等方式,向遊客普及古樹保護法律知識,引導公眾共同參與古樹保護工作。為了更好養護古樹,天壇公園製定《古樹名木保護管理辦法》,不僅為古樹設置微生態圍欄、仿生支撐杆,同時積極運用大數據加強信息化、科學化管理,自主研發古樹生長環境監測系統,實時監控並精準把控環境指標,根據「體檢報告」量身定製養護方案,確保古樹洋溢著勃勃生機的蒼翠綠意。

「今年我們進一步延伸了古樹保護工作的觸角。」東城區檢察院第六檢察部檢察官鄭馨智說,除天壇公園外,我們還實地調研走訪了北京中軸線申遺古樹保護帶的其他重要點位,以法治力量護航這些古都歷史文化的見證者得以永續傳承。

築牢屏障,讓文物有「安全感」

私搭亂建、電線裸露、易燃雜物堆積……文物建築的消防隱患,一直牽動著檢察官的心。

2023年3月,東城區檢察院檢察官在調查走訪中發現,位於帽兒胡同37號院的婉容舊居作為員工宿舍被相關單位佔有使用,存在住戶在疏散通道處大量放置可燃雜物、院內消防器材陳舊過期、消防設施缺乏等安全隱患。同時,由於居民消防安全意識不到位、配合程度不高,文物建築相關消防安全管理要求較難得到有效落實。

對此,檢察官積極走訪相關行政機關並製發訴前檢察建議,督促相關行政機關動員群眾清理疏散通道處可燃雜物,更新、配置消防器材,並與相關行政機關聯合開展宣傳普法工作、加大日常巡查力度,築牢安全防線。在此基礎上,東城區檢察院相繼啟動清陸軍部和海軍部、孚王府等系列公益訴訟案件,經過聯合整治,不僅清理了火災隱患,而且在一些文物密集區域,還建設了小型消防站,文物的「安全感」進一步增強。

新京報記者 張靜姝 編輯 劉倩 校對 翟永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