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運載千秋丨運河迢迢,宿遷歲月光輝

中新網宿遷6月26日電(記者 郎朗)項羽離家時親手栽種的槐樹,已在江蘇宿遷城南守望了2200多年。

霸業成空,故人如夢,它沒能等回西楚霸王,站在古黃河與大運河之間,無聲地目睹悠悠歲月,滄海桑田。

「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歷史沒有如果,宿遷也沒有回頭,它跟著穿境而過的112公里大運河,在時間的起起伏伏中奔流不息,見證並維繫了隋唐至今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文化交流。

  圖為江蘇宿遷路標。郎朗 攝  圖為江蘇宿遷路標。郎朗 攝

暮色四合,運河上貨船馬達的聲音遠了。星星一盞又一盞亮起,照應著中運河(京杭大運河宿遷段)東岸老糧庫碼頭玖庫不夜城的霓虹。

這裏曾因古老的運河舳艫千里,也曾因時代變遷落寞失意,現在又抓住了新的機遇。年輕的樂隊跳上碼頭邊的舞台,一聲吉他弦動,騎著車、風一樣經過的少年們猛然回頭:

「你聽!是《光輝歲月》!」

  圖為現在的運河玖庫風貌。寧海瑞 攝  圖為現在的運河玖庫風貌。寧海瑞 攝

運河玖庫:跨越半世紀的糧倉

一船又一船糧食從運河上漂來,卸貨,過稱,登記,最後歇在9棟紅磚砌成的糧居里。

民以食為天。上世紀70年代,宿遷宿豫區運河老糧庫、老船廠、老碼頭承載著運河糧運保障與倉儲的重任。那是段水務繁忙、卻很閃耀的日子,它縈繞在幾代人心頭,與運河上蒸騰翻滾的霧氣一起,聚成散不去的鄉愁。

後來市場經濟蓬勃發展,老糧庫逐漸淡出歷史舞台,就連旁邊水塔的碎磚之間也長出了荒草。

隨著運河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這些老建築、老遺蹟、閑置廠房被重新看見、盤活。近年來,宿豫區對總佔地面積約90畝的8棟老糧庫和1幢老駱運庫房進行了綜合改造,重塑成中運河老糧庫文化創意產業園(運河玖庫)。

  圖為運河玖庫讀書分享會。郎朗 攝  圖為運河玖庫讀書分享會。郎朗 攝

「運河書場」里,評彈曲藝不絕於耳;「玖庫書屋」每天都會傳來思想的交鋒;「水之美術館」用幾十幅攝影作品回望來時路,教育後人……糧庫屋頂的紅瓦依舊是當年的模樣,守護的卻不再是成噸的稻穀,而是流動的精神食糧。

「保護老糧庫,就是保護宿豫人對大運河的鄉愁記憶。」 宿豫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孟凱告訴中新網,「這裏是一部分宿遷人過去的生活回憶,我們把原有場景適度保存下來,同時與現代建築有機結合,巧妙地保留當時糧庫的風格。」

長草的紅磚水塔也換上新裝,代表宿遷宿豫向更多人發出邀請:我在玖庫等你!

隨著綜合改造工程完成,這裏逐漸聚集了越來越多的人氣,運河玖庫逐漸成為了遠近市民休閑娛樂的新選擇;運河邊,碼頭沿,老人搖著蒲扇,父母抱著孩子,年輕的三五好友分享一袋棒冰……大家放慢腳步,聽著岸邊舞台上的歌,夜生活剛剛開始。

  圖為運河玖庫河邊,小女孩伸手觸摸雕塑。郎朗 攝  圖為運河玖庫河邊,小女孩伸手觸摸雕塑。郎朗 攝

扁擔、秤砣、碼頭上前輩忙碌的身影,被一幀一幀定格成雕塑。踮起腳尖,張開小手,好奇的孩子摸了摸雕塑上的秤砣,過去和未來在這一刻交彙。

這個時刻,包含著宿遷過去的所有時刻。

這個時刻,過去擁有了未來。

複活的「千里運河第一灣」

中運河畔,清代水利專家靳輔的雕像靜靜站在北起宿遷閘、南至馬陵路、全程約3.5公里的運河灣公園,注視著運河之水由西向東,轉折90度急轉向南的壯麗景象。

這便是「千里運河第一灣」。

今天的運河灣公園,河面寬闊,樹木蔥鬱。很難想像這裏曾是玻璃廠、熱電廠、機械廠、罐頭廠、農藥廠的聚集地。那時候入目所及,皆是坍塌的農房廠房、黑臭的馬陵河和未經精細化養護的綠地,

「在運河灣公園建設過程中,我們始終堅持在保護大運河生態功能的基礎上,挖掘並傳承大運河文化。」宿遷市博物館館長高小亮說。

  圖為運河灣公園。 宿遷網信辦 供圖  圖為運河灣公園。 宿遷網信辦 供圖

運河灣公園建設之初,明確了打造運河沿線風光帶、保護運河生態功能、挖掘和展現宿遷中運河文化的建設目標。在建設過程中,因地製宜地挖掘和利用原有的生態、歷史、文化等資源,用較少的投資提升沿線的生態系統和環境質量,充分體現運河與城市變遷的關係,展現運河沿線的生態文化特色和歷史風貌。

現在的運河灣公園,沿河綠道一路暢通,體育運動中心內,彩色跑道、兒童沙池、籃球場、羽毛球場、乒乓球場、棋牌天地……不管是兒童、老人還是青壯年,來到這裏都能找到適宜自己的運動項目。

奔流千年,運河與沿岸城市相生相依。這是中國人生存的智慧,是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看清它流淌的過去與現在,宿遷正信心滿滿地駛向下一個未來。

運河玖庫邊上,《光輝歲月》歌聲依舊。

「風中揮舞狂亂的雙手,寫下燦爛的詩篇,不管有多麼疲倦;潮來潮往世界多變遷,迎接光輝歲月,為它一生奉獻……」(完)

【編輯: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