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安居城市」,門頭溝城子街道探索「微治理」新路徑

怎樣的城市算是「安居城市」?是居民宜居樂業,溝通渠道暢通,家園美麗如畫,還是鄰里和睦親近?這些都是「安居城市」的組成部分,但又不僅僅只有這些。在門頭溝區城子街道,一場以「安居」為目的的城市建設正在展開。

改造後的社區小花園,有小朋友共同參與建設。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改造後的社區小花園,有小朋友共同參與建設。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從小事開始,大家一起聊聊吧

6月25日,上午11點左右,城子街道龍門新區三區的大門口,一座小小的崗亭中,一位居民推門而入,向值班的物業工作人員反映,小區中有人高空拋物,值班的物業人員將居民的意見登記在冊,並給出處理意見,安排保安尋找拋物者,並登門勸解和處理,同時安排人員加強巡視……

居民前來反映問題。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居民前來反映問題。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像這樣的場景,最近經常出現在這間小屋中。小屋是由一間崗亭改造而成,門口的牆上寫著「有事來找我」「有事好商量」的字樣,另一側的牆上還有一個「路牌」樣子的標誌,但不是用來指路的,而是寫著「我在‘聊聊吧’等你」。

「聊聊吧」就是社區居委會為這間小房子起的名字,是龍門新區三區的創舉,這間小房子有許多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是接待來訪的居民,解決居民生活中的各種問題、聽取各自的訴求等。

社區「聊聊吧」。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社區「聊聊吧」。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社區里的事情,多是瑣碎的生活小事,不少矛盾看起來很緊張,但實際上,聊一聊也就解開了。」物業負責人解釋小屋建設的初衷,「在過去,缺少這樣的機制,如今,每天都有人來這裏。有人確實有問題要解決,也有人就是真的聊聊,我們都歡迎。」

在京鐵祥園社區,也有類似的做法。京鐵祥園社區是一個新社區,事務眾多,磨合時間短,問題累積較多,為此,社區建立了共治共享的機制。社區黨支部書記修俊霞介紹,社區黨支部通過聯合登記居民信息,掌握居民需求,商定了共建項目清單,同時牽頭組織地產、物業各方,針對每一個問題召開協商會,解決疑難問題,比如加裝充電樁、建設便民超市、托老所、老年飯桌等。

從花園開始,裝點自己的家園

在龍門新區四區,也有許多改造後的小屋,這些小屋都是各種廢棄的崗亭,被改造成兒童閱讀小屋、法治宣傳小屋等。每個小屋都有專人負責,全天開放,接待不同的居民。

兒童閱讀小屋的牆壁被改造成巨大的落地窗,變成了一座透明小屋,小屋裡有各種圖書、玩具。這些圖書和玩具,都是社區里家長和孩子們捐贈的,他們把自己讀完的書、富餘的玩具送到這裏,和其他孩子們一起玩兒。小屋的旁邊,還有一個彩色小廣場,是孩子們閑暇時間的樂園。

在這個社區中,孩子們還做了許多的事情,比如裝點花園。社區居委會主任曹勝男介紹,小區中原本有一片雜草叢生的小道,在一次社區活動中,孩子們和家長、社區工作者一起,清理了雜草,種上了各種花卉。為此,許多居民捐出自家不用的東西,改造成這個小小花園的裝飾物。有人捐出一個大木盆,孩子們在上面繪畫,改造成了一艘小船,在船中填土,種上鮮花。

孩子們打造的小花園。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孩子們打造的小花園。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同樣被改造的還有一座社區中的小山包,一位居民介紹,山包上原本都是荒草,一下雨就往下流泥水。後來大家商量,一起重新整理了小山包。居民們各自帶來了不同的花草樹木,有棗樹、梨樹、香椿,社區則根據山包的特點,在樹下種滿了向日葵。

改造後的小山包。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改造後的小山包。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攝

「向日葵耐旱,開花的時候也好看,所以我們種了很多觀賞性向日葵。」曹勝男說,「一方面美化社區,一方面加固水土,現在下雨時不會再泥水橫流了。」

從社區開始,建一個安居小城

城子街道位於九龍山下,原屬京西礦區,早在明代即有人在這裏定居,形成村落。新中國成立後,以礦業為主。

1988年,城子煤礦關停,開啟了現代城市街區的建設歷程,2010年起,轄區各個社區逐漸拆遷改造。如今,伴隨著門頭溝生態涵養和轉型發展之路,城子街道也進入生態發展的快車道。

城子街道工委副書記王禕介紹,近年來,街道著力打造「安居城子」品牌,將這座歷史悠久的「小城」打造成安居宜業的現代化城市街區,為此,實施了眾多「微治理」項目,比如在網格化建設中,打造「一事一議一解」「熟人勸+物業管」工作機制,在生態宜居建設中,整合轄區各個單位資源,聯合社區學院、物業公司攜手「護綠」,共建社區「同心林」等,此外,還通過文化、法治等各方面的建設,提升文化氛圍,推進法治建設,讓居民有更多獲得感。

入夏之後,防汛是整個街道最重要的工作之一。王禕介紹,街道工委以問題為導向,立足於「能用、實用、管用」的導向,建立精細化「四級+」應急預案體系。在具體工作方面,安裝了30個搭載遠程喊話功能的AI智能攝像頭,這些攝像頭都是「平急兩用」設施,平時可以提升行政執法效能,汛期則可以在極端災害天氣下,實現防汛風險點的遠程監控,及時發現風險,進行應急處理。

新京報記者 周懷宗

編輯 張樹婧 校對 李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