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院士,總被保安「「抽水」」……

不懼「卡脖子」,甘坐「冷後備」

從事芯片先進封裝技術研究30餘年

他率領團隊攻堅克難、勇攀高峰

率先突破芯片封裝核心技術

研製的產品覆蓋通信、汽車、國防

等多個行業

具備國際競爭能力

引領我國電子封裝行業和裝備跨越式發展

他常對學生說:

「如果有兩條路擺在你前面,

你一定要選難走的那條路,

要勇攀高峰,

要解決國家急需解決的問題。」

他是劉勝

中國科學院院士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院長、

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

荊楚楷模2023年度人物

選最難的路,攀最高的山

微電子工業是全球經濟發展的原動力,電子封裝更是被譽為芯片的「骨骼、肌肉、血管、神經」,是提升芯片性能的根本保障。

曾經一段時期,我國電子封裝行業自主知識產權匱乏,先進工藝裝備被發達國家壟斷。

「你花了幾個億研發出來的芯片,你封裝不好,一下就返工了,比如說我們現在一個7nm的芯片,它需要把四萬個小焊點,只有幾十個微米的小焊點焊在一起。大家知道焊一個東西都很難的,把四萬個小焊點焊在一起,你就要求下面的基板和上面的幾個芯片,要足夠平,所以你要控制它的翹曲,如果做得不好的話,你還要定位。微米級的定位,你要控制它的翹曲,還要希望它不壞。你不能允許任何一個傳感器或任何一個芯片出問題。

為此,劉勝帶領團隊十年磨一劍,開展校企聯合攻關,實現了高密度高可靠電子封裝技術的自主化,該成果榮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進步獎一等獎。

針對高密度芯片封裝翹曲和異質界面開裂導致的低成品率,團隊提出了芯片-封裝結構及工藝多場多尺度協同設計方法,還針對5G通信等領域芯片研製自主可控需求,攻克了晶圓級矽基埋入扇出封裝等成套工藝,成為率先突破7nm-9芯片-64核CPU芯片封裝核心技術的團隊。

目前,劉勝團隊與行業內科研單位、龍頭企業組建了國家集成電路封測產業鏈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研製7類封裝設備,3類高精度在線檢測設備,建立多條封裝柔性產線。300多類產品覆蓋通訊、汽車、國防等12個行業,成果用於華為、中興、英特爾、高通等海內外企業,集成電路和全系列光模塊封裝市場份額均居全球第二。

科技創新,非下苦功不可

劉勝的辦公室位於武漢大學雅各樓2樓,諶師傅是這棟樓的保安,他「「抽水」」說:「這棟樓里劉教授走得最晚。每天我都躺下睡了,他哐哐地敲窗,一看時間,又過了12點。最晚一次,他淩晨3點多才走。」

2023年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院士增選名單公佈後,雅各樓門口懸掛著「祝賀劉勝教授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的橫幅。諶師傅看著橫幅感歎:「做院士也不容易!」

「勤奮」是劉勝收穫最多的評價。

李洋博士入職時,劉勝問他:「你一週工作多長時間?」

李洋算了一下回答:「40個小時。」

劉勝說:「我在你這個年齡每週工作120個小時。」

有一次兩人一起出差,李洋看到劉勝的行程安排後沒和他同行。「他要坐晚上的飛機,飛機落地再坐車趕往目的地,到了之後直接開始工作,這樣的強度我扛不住。」李洋解釋。

當時,李洋34歲,劉勝60歲,但李洋覺得劉勝比自己「更年輕」。

為了方便工作,劉勝帶著家人搬入武漢大學校內教師公寓。每天除了睡覺,他基本上都待在實驗室和辦公室。

武漢大學動力與機械學院黨委書記孫萍講了一件小事:2022年,劉勝事先應允和畢業生拍畢業照,不巧逢出差,劉勝辦完事情後連夜趕回武漢。

「他到武漢是早上7點,8點拍畢業照,他已經穿著學位服出現在了九一二操場。」孫萍眼裡的劉勝「像一台永動機」。

60歲,花甲之年,還要這麼拚嗎?

「科研是一件既吸引人又辛苦的事,全世界有那麼多人在攻關,比我們聰明的大有人在。我們這樣幹都不一定出成果,不這樣幹只會什麼都沒有。」劉勝說,科技創新非下苦功不可。

早年在美國史丹福大學求學時,合約要求劉勝每週要在實驗室至少工作20個小時,但劉勝一週工作時長能達100個小時。

「我這輩子就像陀螺一樣拚命轉。現在60歲了,再不拚還要等到什麼時候呢?」劉勝說。

「劉教授身上有一股少年氣,一往無前向前走,對科研工作保持著超然的純粹。」華中科技大學光學與電子信息學院教授費鵬說。

劉勝總是提醒團隊里的年青人:「你們更年輕,比我們這一代人更聰明,身體素質也比我們更好,需要你們繼續推動科技發展。」

心有大我,至誠報國

為一輩子「像陀螺一樣拚命轉」的

劉勝院士點讚!

來源:綜合《長江日報》《新聞聯播》《湖北日報》等來源:綜合《長江日報》《新聞聯播》《湖北日報》等

編輯:吳曉琴、劉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