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草創新活力 賦能綠色未來

六月一日,在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壩國家森林公園拍攝的晨景。

劉滿倉攝(人民視覺)

5月16日,在四川省宜賓市一家「以竹代塑」紙業車間,工作人員在生產竹漿紙。

羅平攝(人民視覺)

6月12日,在甘肅省張掖市祁連山冷龍嶺北麓大馬營草原,駿馬奔騰,蔚為壯觀。張嘯天攝(人民視覺)6月12日,在甘肅省張掖市祁連山冷龍嶺北麓大馬營草原,駿馬奔騰,蔚為壯觀。張嘯天攝(人民視覺)

2024年全國林草科技活動週日前在江蘇南京啟動,主題為「弘揚科學家精神,激發林草創新活力」。科技活動週期間,林草重點領域科技成果實物展示、林草科普作品展示、林草科普互動體驗展示,樹木標本館、動物標本館、中國林業史陳列館等國家林草科普基地開放活動,以及南京林業大學博物館系列專題展覽等精彩紛呈的項目讓人們應接不暇,共同打造了一場集科普與趣味於一體的綠色創新盛宴。

「以竹代塑」:

綠色生活新風尚

在全國林草科技活動周的主場展示區,琳瑯滿目的竹子製品吸引了人們的視線,國際竹籐中心研究員程海濤正拿著一個用竹子做成的紙巾盒,介紹著「以竹代塑」的各種好處:「竹子天然美觀,親和力強,用竹子產品代替塑料製品既能顯得很高雅,又非常實用,還能保護環境,可謂一舉多得。」

近年來,「以竹代塑」產品越來越多地走進了人們的視野和生活。目前竹子能夠替代塑料的領域,首先是餐飲業中所用到的餐具,比如刀叉勺、餐盤(盒)、吸管、筷子等。其次在很多家居內飾領域,比如桌椅後備、櫥櫃、地板等,都可以用竹子製作。另外,竹子還可以用於工業領域,比如汽車內飾、竹纏繞管道(廊)、淋水填料等。在不知不覺中,竹製品逐漸融入大眾的日常生活。

走進貴州省赤水市,清風伴著起伏的竹浪撲面而來。竹海之中,有一家獨特的民宿,從整體裝修、傢俬用具,到一次性洗漱用品,全部都是竹子製作的,頗具竹鄉風情。民宿以前使用的塑料牙刷,採購價格達到0.97元一支,而竹牙刷,採購價格才0.7元一支,便宜又環保。對於民宿的經營者而言,竹製品不僅能體現濃鬱的地方特色,還是一個高性價比的選擇。

在擁有豐富的毛竹資源的江西銅鼓,竹產業從粗放型加工向精深加工發展,小竹子「長」出了大產業。當地的一家科技企業展區內,竹U盤、竹音箱、竹製汽車內飾,吸引著人們的目光。這家公司原以竹地板為主營業務,隨著「以竹代塑」,減少塑料汙染,保護環境的理念逐漸深入人心,企業萌生了利用竹材生產科技型竹製產品的想法,通過技術改造、創新工藝,巧妙地將竹子和電子產品相結合。

這些創新與變化的發生始於2023年。在中國國家林草局與國際竹籐組織共同主辦的首屆以竹代塑國際研討會上,中國啟動「以竹代塑」三年行動,提出到2025年「以竹代塑」產業體系初步建立等行動目標。同時,中國政府還與國際竹籐組織聯合發佈了「以竹代塑」全球行動計劃(2023-2030),在「以竹代塑」倡議基礎上,呼籲相關國際組織和有關國家的各級政府部門、科研教育機構等,在發展戰略和規劃中納入「以竹代塑」元素,共同推動減少塑料汙染。

「以竹代塑」,根本的目的在於保護地球生態與人類健康。

塑料廉價、便利、用途廣泛,一度被視為人們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用材之一。然而,塑料本身屬於化學合成的材料,無法被自然徹底分解或是完全再利用。尤其是人們早已習慣對塑料「用完即棄」,因此,從海洋到農田、從城市到鄉村,塑料汙染越發嚴重,尋找塑料替代品是刻不容緩的頭等大事。

在這樣的情況下,竹子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得以發揮其潛在價值。

作為隸屬於禾本科的植物,竹子是高度可再生資源。在生長3到5年達到成熟後,一片管理良好的竹林,可以在接下來的40到70年的時間里,反復收割加以利用。

全球共有竹子1642種,分佈面積超過5000萬公頃。而我國是竹資源和竹產業大國,共有竹子837種,面積達到756萬公頃,年產竹材1.5億噸,涉及20個省份。這些為「以竹代塑」產品的開發和產業化提供了充裕的資源保障。

未來,「以竹代塑」的產品用途還將覆蓋從民用到工業的各個領域,並且暢銷全球,我國還將在科技創新、產業發展、綠色消費和國際合作等領域發力,加速釋放「以竹代塑」巨大市場潛力,推動產業高質量發展。

林草治沙:

沙海里的綠色奇蹟

在全國林草科技活動周的主會場,國家卓越工程師、甘肅省治沙研究所原所長徐先英以「尊重自然,敬畏沙漠」為主題做主旨報告,從「知沙、治沙、愛沙」三個方面向聽眾科普了中國的治沙故事。

作為一位「久經沙場」的探路者,徐先英對沙漠有著全面的瞭解,他在報告中說道:「沙漠是自然生態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沙漠有害,但也有利,比如為海洋生物等提供一些必要的微量元素,但是它有害的部分我們必須要進行治理。」

我國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然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努力,我國已走出一條生態與經濟並重、治沙與治窮共贏的道路,遏製了荒漠化擴展態勢,實現了從「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在這一漫長的過程中,林草治沙功不可沒。通過植被的覆蓋和生長,可以有效地減少風沙的流動和侵蝕,從而改善沙地的生態環境和氣候條件。目前,多個地區正探索著林草治沙與實地情況相結合的有效路徑,為防沙治沙提供模範樣本。

內蒙古自治區磴口縣採取先固沙後造林、片帶結合、多帶配置等方法,構建防風阻沙林體系。在農區套區以祖木為主營造農田防護林,在烏蘭布和沙區以灌木為主營造防沙固沙林,在沙漠綠洲區營造生態、經濟兼用型多功能經濟林。其中,農田防護林網建設成功探索出「窄林帶、小網格、低耗水」模式,全縣推廣56萬餘畝,林草覆蓋率已增至37%。

黃沙飛揚,荒涼寂寥。位於毛烏素沙地邊緣的陝西榆林,曾是全國土地沙化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而樟子鬆的引入種植,則結束了榆林沙區沒有常綠祖木的歷史,可謂是榆林治沙的「功勳樹」。通過引水拉沙、搭設障蔽、建淤地壩等治理方法,引種篩選馴化出樟子鬆、沙打旺等樹種和草種,當地的荒漠化綜合防治得以打下堅實的基礎,實現了從黃沙漫捲到「點綠成金」的突破。

今年以來,陝西省榆林市榆陽區以防沙治沙為核心,北部風沙草灘區為重點,採取工程固沙、造封飛、退化林草修復等措施,完善和提升沙區低效林草帶,實現流動、半固定沙地的全域防治。下一步,榆林還將紮實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全力推進荒漠化綜合防治和黃河「幾字彎」攻堅戰,努力創造新時代防沙治沙新奇蹟。

在國家林草局的重點支持下,庫布其建設了中國西岸最大的種質資源庫,培育了1000多種耐寒、耐旱、耐鹽堿植物,為庫布其沙漠治理提供了強有力的保障。此外,治沙工人和專家還一起研發了300多項技術,在提高林草成活率的同時也實現高效種植,讓更多的綠色林草在沙漠中依舊旺盛生長。

林草治沙作為科技進步下的創新方法,正為我國的防沙治沙事業保駕護航,未來中國治沙還將交出更加完美的答卷,為全球治沙貢獻更加精彩的中國方案。

智慧林機:

科技促進林業發展

在全國林草科技活動周的主會場,豐富多彩的林草重點領域科技成果實物展示及各類科技互動體驗活動,讓大家能近距離體驗林草前沿科技。

主會場上人頭攢動、熱鬧非凡。在林草重點領域科技成果實物展區現場,纖維素基無影膠、彩色木玻璃、木材超分子材料、西瓜發電實驗等系列科技展品形式各異。參觀者們近距離觀察體驗,紛紛驚歎於林草尖端科技的魅力。

國家萬人計劃教學名師、南京林業大學教授周宏平向大家介紹了林業裝備及智能化教學科研團隊在林業信息獲取、林業病蟲害防治智能化裝備、林業機器人等方面所做的創新性研究。

科技的發展為現代林業的創新發展帶來了機遇,新型林業機械層出不窮,智慧林業的發展更是日新月異。

近日,青海省林草局承擔實施的「青海高原地區造林整地裝備研發與示範」項目通過省科技廳驗收。該項目立足全省生態修復,融合現代林業和智慧林業理念,產出高原地區造林整地設備1台(套),配套研發8個工作頭,兼具挖坑、旋耕、除灌、開溝等4種功能。

據介紹,該機械裝備在陡坡爬升、整地挖坑、林區旋耕除灌等作業中展現了卓越性能,其應用樣機作業效率相比傳統人工作業有了顯著提升,實現了造林整地作業在作業方式、操作形式和作業效率上的提質升級。

黑龍江省伊春市伊春森工美溪林業局公司輕基質生產車間里,工人們正按照特定的配方比例將草炭土、珍珠岩和控釋肥混合製成育苗基質。據介紹,輕基質容器透水和透氣性好,培育出的苗木根系更發達,病蟲害少,有極強的適應宜林環境能力,可縮短育苗培育期,且不受造林作業季節的限制,可隨時造林,造林成活率也將大幅提高。

今年,河北省塞罕壩機械林場首次使用了「數字孿生」技術進行森林草原防火,在「雲上」一比一搭建的數字「塞罕壩機械林場」代替以往需要人工完成的大量環境分析、隱患排查工作。

國網冀北電力有限公司員工李昊衡介紹:「數字孿生模型就像雙胞胎一樣,可以真實反映輸配電線路、森林草木等周邊環境信息,進行數字化映射和智能化模擬。」目前,塞罕壩機械林場的森林覆蓋率已經達到82%,機械林場利用智慧林業為森林資源的智慧化經營提供了有力支撐。

中國工程院院士、南京林業大學教授曹福亮介紹,智慧林業將數字林業中的關鍵技術與人工智能、物聯網、大數據、雲計算和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及林業智能裝備等融合交彙,賦能林木育種、森林培育、森林資源管理和保護,以及野生動物保護等林業生態環境全過程,從而實現「天空地一體化」的森林立體感知、精準培育、實時監測、智慧管理和智能決策等。

周宏平表示,林業對整個生態和經濟發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我們需要更多的新技術來支撐林業的發展。很多技術要跟現代林業發展配套起來,這樣才能支撐我們現代林業的發展。

林草科普:

走進自然探索奧秘

在全國林草科技活動周主會場系列科普展現場,展出了《森林的故事》《北京鳥類圖鑒》等優秀科普圖書以及《你好,大熊貓》《廣東梧桐山「四小隻」趣味科普定格動畫》等優秀科普影片,還有杉科標本展、水杉郵展、木材標本展、植物標本手工畫展等形式多樣的科普展出活動吸引著大家的目光。

據悉,除主會場科普活動外,分會場設在北京、江蘇等11個省(區、市),舉辦全國林草科普講解大賽、全國林草科學實驗展演彙演等7項林草科普特色活動。

以優秀的自然資源為靈感創作的科普圖書、影視、展覽等林草科普作品,形式豐富多樣,內容精彩紛呈。

隨著科普信息化的步伐加快,林草科普也在不斷進化,深度融合了「互聯網+科普」模式。各種科普作品在確保信息準確的同時,更注重增加趣味性和傳播效率。有些科普作品從常見鳥類、植物等身邊的自然出發,吸引受眾產生共鳴,從而達到科普目的。

《廣東梧桐山「四小隻」趣味科普定格動畫》以梧桐山特色本土物種鈴兒花、映山紅、毛棉杜鵑、棱果花為素材原型,原創設計4種對應的卡通IP形象,採用擬人化、故事化手法,在講故事的過程中嵌入植物的紅色基因、歷史文化、形態特徵、生長習性等知識點,不僅達到了科普效果,還展示了森林質量提升的生態建設成果,引導公眾尊重和保護自然。製作團隊運用了中國傳統剪紙、彩色剪紙、黏土和毛線等不同方式和新媒體、自媒體等「互聯網+科普」新技術、新形式,在趣味中推動科普影片的傳播。

國家林草局首席科普專家、科普時報社社長尹傳紅表示,大量的科普靈感都是從生活中來的,要關注身邊的自然。大自然是最生動的林草科普場所。

近日,在黑龍江省森林植物園的樹木標本園里,小朋友們在導師的帶領下,身臨其境認識白樺、黑樺、東北紅豆杉、刺五加等木本植物,掌握其形態特徵、植物文化等植物科普知識,在大自然中體會植物之美。

在貴州省貴陽市阿哈湖國家濕地公園里,時常能看到來參加林草科普教育課程的市民遊客,這裏成為人們獲得林草科普的綠色空間。2023年,貴陽阿哈湖國家濕地公園被國家林草局、科技部聯合授予首批國家林草科普基地。

國家林草科普基地由國家林草局、科技部共同命名和管理,是國家特色科普基地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依託森林、草原、濕地、荒漠、野生動植物等林草資源開展自然教育和生態體驗活動、展示林草科技成果和生態文明實踐成就、進行科普作品創作的重要場所。

近年來,我國一批國家公園正式設立,同時佈局全世界最大的國家公園體系,在全國遴選出49個國家公園候選區,涉及700多個現有自然保護地。遼闊的國土面積、優越的自然資源,為我國開展林草科普能力建設提供堅實基礎保障。

從深入淺出的科普文章,到生動有趣的互動體驗,再到引人入勝的視覺作品,林草科普以多樣化的方式吸引著公眾的注意。無論是通過虛擬現實技術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探索森林,還是通過社交媒體平台分享林草知識,現代科技讓科普內容更加生動、互動,讓公眾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增長知識,提高生態保護意識。

「做好林草科普,首先我們要有一定的生活基礎,去觀察、去發現、去思考,然後再形成一個創意,有這樣好的一個創意以後,儘量用一種有吸引力的表達方式,來形成文章,把科學性、趣味性和藝術性結合起來,才能有比較好的傳播效果。」尹傳紅介紹,在有了一定的經驗後,再深化科普作品時應從前沿科技維度、科學教育維度、自然教育維度和傳統文化維度等四個維度逐漸展開。

作為全國科技活動周的特色活動之一,林草科技活動周至今已開展15年,為人民群眾生動展示了林草科技取得的各類成就,既推動了科技創新成果和科學普及活動惠及於民,也提升了公眾生態意識和科學素養,讓林草科學家精神和熱愛科學的新風尚在全社會得到傳播普及。(嚴冰 胡曉曉 方梓妍)

《 人民日報海外版 》( 2024年06月27日   第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