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鑄牢共同體 中華一家親)蒙醫藥融合發展 為中華健康貢獻民族智慧

中新網呼和浩特6月27日電 題:蒙醫藥融合發展 為中華健康貢獻民族智慧

作者 烏婭娜 李騰飛 馬壯

以前,草原上的醫生騎著馬,帶著藥箱,就是一個流動的醫院。

蒙古族傳統醫學簡稱蒙醫學,是蒙古族人民在長期生活、生產實踐中,吸收了藏醫、漢醫及古印度醫學理論的精華,逐步形成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地域特點和獨特理論體系、臨床特點的民族傳統醫學。

「蒙醫學發展到今天真的不容易,通過與各類傳統和現代醫學的融合,已成為中國衛生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以下簡稱國際蒙醫醫院)副院長特木其樂感慨道。

走進國際蒙醫醫院,各族患者在這裏既可以借助現代醫學的儀器做各項檢查,又可以接受蒙醫藥傳統療法的診治。許多國內外心腦血管疾病、血液病、布病和腫瘤患者輾轉多地後來到這裡通過蒙醫藥治癒康復。

圖為患者正在接受康復治療。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攝圖為患者正在接受康復治療。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攝

一位從山西來就診的患者告訴記者,初聞蒙醫藥半信半疑,但是沒想到幾個療程就將困擾他多年的皮膚病治癒了,現在他也身體力行向當地親友宣傳蒙醫藥的功效。

與中藥、藏藥等一樣,蒙藥包含動物類、礦物類、植物類等,目前,國際蒙醫醫院國家蒙藥製劑中心設計生產蒙藥製劑品種達240餘種,製劑劑型10種,綠色、健康、便捷的蒙藥為患者治癒病痛。

此外,針刺、放血、灸療、整骨……蒙醫學中的五療康復、針灸推拿、蒙醫整骨讓世人讚歎蒙醫藥的神奇。一些散落在民間的蒙醫傳統治療技術也逐漸回歸臨床。

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正骨術傳承人巴虎山為患者做正骨治療。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供圖圖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正骨術傳承人巴虎山為患者做正骨治療。內蒙古自治區國際蒙醫醫院供圖

「在傳承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特木其樂是腦病科的專家,他日常的工作中,接觸的漢族患者居多。「我在從醫40年間感受到,患者對蒙醫學體系的認可需要一個過程。從我的專業領域來說,隨著人口老齡化,有很多領域值得我們探索,比如帕金森病、認知障礙、阿爾茨海默症等神經變性性疾病的患者越來越多,怎麼去為這些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療和康復,包括蒙醫在內的各類醫學都應該做一些工作。」特木其樂說道。

蒙醫學的發展離不開高精尖的專業人才。2018年,內蒙古醫科大學蒙醫藥學獲批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填補了內蒙古醫療教育界沒有博士點的空白,也填補了中國沒有蒙醫學博士點的空白。

越來越多的青年醫學生從事對蒙醫藥的研究,不僅限於蒙古族。

國際蒙醫醫院黨委書記畢力格坦言:「學習蒙醫學的根本理論需要有蒙古語的基礎,近年來,我們也將許多蒙醫藥文獻翻譯成漢語,讓各民族的人都能瞭解蒙醫藥。同時,我們與全國123家醫院開展幫扶共建。」

圖為醫院內陳列的醫學古籍。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攝圖為醫院內陳列的醫學古籍。中新網記者 烏婭娜攝

蒙醫藥從草原而來,走向世界。

國際蒙醫醫院作為內蒙古首家造血幹細胞捐獻採集醫院,6年的時間里,累計採集102例造血幹細胞,惠及患者遍佈全國各地區。醫院累計收治蒙古國等鄰國門診患者4萬人次,先後19次組派蒙醫藥專家組成的醫療團隊,赴蒙古國多個地區的城鎮及牧區開展以健康義診、疾病篩查、保健指導、藥品捐贈為內容的巡迴義診活動。

患者和疾病不分民族,醫學更不分民族。多位蒙醫學專家在接受採訪中,傳達了同樣樸素而又堅定的信念。(完)

【編輯:王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