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華媒甘肅行:在碌曲看尕海,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

中新網甘肅甘南6月27日電 (王牧雨)「生態好不好,鳥兒最知道,現在隨處可見這麼多珍稀鳥類在這築巢繁育,就是這裏生態保護的最好答卷。」26日,柬埔寨《柬華日報》副總編杜冰玉在參觀尕海濕地時說。

6月26日,中新社記者在甘南碌曲尕海濕地拍攝的鳥兒拚圖。九美旦增 攝6月26日,中新社記者在甘南碌曲尕海濕地拍攝的鳥兒拚圖。九美旦增 攝

26日,參加「行走中國·報導中國」甘肅行的25家海外華文媒體代表走進青藏高原東北邊緣的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走訪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瞭解當地如何歷經20多年的生態修復,將乾涸三次的尕海變成如今的「候鳥天堂」。

尕海並不是海,而是甘肅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海拔3470多米,是黃河上遊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尕海所在的尕海濕地是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國少有、甘肅唯一的涵蓋了「山水林田湖草」各種自然生態類型的保護區,也是甘肅唯一地跨長江、黃河兩大水系的自然保護區,享有「高原之腎」「高原明珠」之稱。

6月26日,海外華文媒體在尕海濕地拍攝採訪。九美旦增 攝6月26日,海外華文媒體在尕海濕地拍攝採訪。九美旦增 攝

「曾經由於過度放牧、水土流失等因素,在1995年、1997年、2000年,尕海經歷3次乾涸,那時濕地萎縮變干,群眾的飲水都成了大問題。」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護中心濕地高高長範龍說。

據範龍介紹,2014年該地啟動濕地補償國家級試點,2003年甘肅尕海則岔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立,通過濕地補償、季節性禁牧輪牧等措施,尕海湖的水域面積從20世紀90年代的不足500公頃增加到2700公頃,鳥類品種也從63種增加到如今80種。

「濕地是‘地球之腎’,當地為做好生態治理所付出的努力是我們想像不到的,如果黃河上遊的生態保護不好則會影響到中下遊,如今看到這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案例值得推廣和借鑒。」加拿大星星文化傳媒董事長袁誌強在瞭解到為了保護好尕海濕地,當地持續進行生態修復工作後忍不住讚歎道。

「尕海濕地不僅具有極高的生態價值,同時也是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資源。濕地的生態旅遊為當地居民提供了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南韓《新華報》總編輯李茂娥在當日報導中寫道。她說,期待更多人能夠關注和參與到濕地保護工作中來。

6月26日,圖為航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尕秀村村貌。九美旦增 攝6月26日,圖為航拍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碌曲縣尕秀村村貌。九美旦增 攝

生態改善的最大獲益者還是當地老百姓。離開尕海濕地驅車27公里,華文媒體一行來到尕海鎮尕秀村——坐落於碌曲草原腹地的國家4A級藏寨文化生態旅遊景區。「20多年前我們這裏是一個傳統的遊牧村,家家戶戶收入全部來自放牧。」村民格日紮西說。

眼前,乾淨整潔的水泥路面、整齊排布的藏式牧家樂令媒體代表們頻頻稱讚。

牧民逐水草而居,生活不穩定且經濟收入低,據當地官方介紹,2004年,受益於國家實施遊牧民定居工程,牧民們開始從牧場搬入村莊。生態環境好了遊客漸漸多起來,牧民們紛紛開起了藏式牧家樂,為了更好促進旅遊業發展,村里成立了村經濟合作社,引入第三方公司對牧家樂進行統一經營管理。

「不影響牧民們合理放牧的同時,當地有效利用獨特生態及民族風貌打造的一系列旅遊業態增加民眾收入令人印象深刻。在藏式牧家樂中也能喝到咖啡更是我沒有想到的。」日本留學生新聞副總編龍麗華在參觀後說。(完)

【編輯:劉陽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