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後女獸醫西海固追夢

    2023年12月,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白嫿在鄉村獸醫服務站準備出診。受訪者供圖    2023年12月,寧夏固原市原州區中河鄉,白嫿在鄉村獸醫服務站準備出診。受訪者供圖
    2022年4月,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和泉村,白嫿給一頭患有子宮炎的成年母牛輸液。受訪者供圖    2022年4月,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和泉村,白嫿給一頭患有子宮炎的成年母牛輸液。受訪者供圖

    西海固地區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肉牛養殖產業聚集地,牲畜的健康問題是養殖戶最掛心的事。95後女獸醫白嫿已從業3年。這個喜歡粉色的女孩,總是身穿一套粉色工作服、開著一輛粉色汽車穿梭在西海固鄉間。在她的帶動下,當地年青人成立了鄉村獸醫保健團隊,為家鄉肉牛產業發展貢獻青春智慧和力量。

_______________

    「距離養殖戶越近越好」

    「白醫生,我家母牛難產,能不能來看看?」5月10日晚10時許,接到養殖戶的電話,白嫿快速穿好衣服,一路開車疾馳,前往養殖戶家。

    當夜西海固地區氣溫十幾攝氏度,背陰的牛棚冷颼颼。牛犢卡在盆骨,母牛無法順利分娩。看到母牛痛苦地嚎叫,養殖戶急得團團轉。白嫿眉頭緊鎖,經仔細檢查發現母牛宮內胎位不正導致難產。

    牛被放倒在地上,白嫿戴著一次性長膠手套,將大半隻手臂伸進牛的子宮內檢查。在場的人都屏住呼吸,注視著白嫿的一舉一動。

    隨著白嫿一聲令下,大家齊喊「一二、一二」,竭盡全力拽出了牛犢,一個鮮活的生命保住了。剛出生的牛犢掙紮著起身,踉蹌地走到媽媽身邊。看到母牛俯身舔舐孩子,白嫿這才放心地離開。

    白嫿從事獸醫工作並非心血來潮。她生長在固原市原州區開城鎮一戶農民家庭,父母以養牛為生。

    幼年時,她見過父親給牛看病的艱難過程。當時開城鎮沒有獸醫,離家最近的獸醫站在原州區城區。獸醫要服務多個鄉鎮,平時大多守在店裡坐診,很少出診。家裡的牛生病了,父親要去借農用三輪車,大清早帶著牛奔波20里路去看病。沒有交通工具的養殖戶,只能徒步趕牛進城看病。

    因為給牲畜看病不容易,白嫿的父親自己買獸藥,給牛看病。有一年,因為藥不對症,陸續死了7頭牛。

    「當時父母特別傷心,我下決心以後要學獸醫技術。」2012年,白嫿進入固原市職業技術學校獸醫班學習。畢業後,獸醫專業兩個班17名女生,大多去了養殖場和寵物醫院就業,只有她還堅持在基層給牲畜治病。2021年10月,她在開城鎮街道開設鄉村獸醫服務站,「距離養殖戶越近越好。」白嫿說。

    西海固地區養殖戶把牛看得很重。他們找獸醫很謹慎,會互相推薦可靠的人選。從業初期,很多人不知道白嫿是個年輕女孩,撥通電話會問她:「你家大人呢?讓大人接電話。」有時白嫿已經到了牛棚,養殖戶覺得她太年輕,打發她回去。她並不生氣,「幹這一行,要用技術說服人」。

    有一次,白嫿為一頭母牛接產,決定進行剖腹產,圍觀的村民質疑:「牛還能做剖腹產?看把你能的!這牛怕是活不了了。」她頂著壓力給母牛麻醉、備皮、開刀,最終拉出了小牛犢,報了平安。村民的態度變了:「這女孩子真有‘兩把刷子’。」

    白嫿給牛看病的移動操作台就是她的汽車後備箱,裡面放著16格的粉色藥箱,兩個塑料桶一隻裝著獸用針管等器具,另一隻用來收集醫療垃圾。

    需要給牛做手術前,白嫿會鄭重其事地和養殖戶進行術前談話,請對方簽一份手術告知書,詳細告訴對方術中術後可能發生的意外情況。

    一些中老年養殖戶不擅長用手機交流,天一亮就帶著牲畜去獸醫站上門問診。行醫3年來,白嫿每天清晨7點開門營業,最忙的一天診治過20多頭牛,跑遍了西海固絕大多數鄉鎮。

    給牛看病採用最經濟實惠的治療方案

    行醫時,白嫿能明顯感受到西海固老中青三代肉牛養殖戶的觀念差異。很多年輕養殖戶具有科學養殖意識,願意給母牛補充微量元素,讓牛犢更健康地成長。一些中老年養殖戶還是老思想,「家裡有什麼就喂什麼,只要牛活著就行」,習慣於憑直覺判斷牛的病情,經常不等白嫿確定病因,就讓用某種藥。遇到這種情況,白嫿總會耐性地講解病灶的形成過程。

    白嫿說:「獸醫出診看病,不能簡單地指出病症、開藥打針,還要詢問養殖情況、喂養方法等細節,給予足夠關切。」

    每次接到養殖戶問診電話,白嫿從不主動談費用,都是現場出診後根據病情和養殖戶商量,採用最經濟實惠的治療方案。

    白嫿接診的「患者」不會說話,要用知識和經驗來作判斷。牲畜接觸人時,容易有應激反應。2023年7月一次出診時,她被一頭牛踢了肚子,去醫院檢查發現腹腔有積液,治療了一週,她一直沒把這次「工傷」告訴那頭牛的主人。

    白嫿的工作也有得不到養殖戶理解的時候。一天傍晚,她接到養殖戶的求助電話:一頭牛3天不吃不喝不排便。她趁著夜色出診,查體後剛把牛放倒在地面,想做進一步治療。養殖戶認為這對牛造成了傷害,對她惡語相向。那次出診,她沒收到診費,回到家已深夜12點多。她當時覺得很委屈,但還是能夠理解對方的情緒,「對於很多養殖戶來說,牛不只是家畜,更是一起生活的‘家人’」。

    她感受更多的是來自養殖戶的尊重和善意。一頭老牛得了瘤胃炎,幾天不吃不喝不排便,躺倒在地蹬著四蹄。在3位大叔的協助下,白嫿給病牛插入胃管,排出了腹部積水。結束後,白嫿剛要上車離開,養殖戶一路小跑著趕來,送給她一個哈密瓜。

    「每天都會接觸到不同的病症、都有不同的事發生,每次出診我都有收穫。」她說:「透過忙碌的獸醫工作,我能看到西海固的勃勃生機。」

    西海固需要更多「白一針」式青年獸醫人才

    西海固地區的農民主要從事農業和畜牧業,家畜患病後如果得不到及時有效治療,會直接影響到農戶家庭收入。

    創辦獸醫站後,為了更好地給牲畜治病,白嫿自費6萬元到黑龍江學習了3個月,熟練掌握了動物剖腹產和瘤胃切開手術技術,以及腸吻合、臍帶炎治療法。她還學習到很多理論知識,比如怎樣與養殖戶打交道、處理醫患關係、開展養殖保健知識科普、帶領獸醫團隊服務鄉村。她給牛輸液,隔著皮毛一針就能紮準靜脈血管,獲得了「白一針」的稱號。

    甘肅省平涼市靜寧縣90後養殖戶劉偉從兩年前開始通過短影片平台,關注白嫿的出診日常,從中學到了不少肉牛養殖知識。

    「白嫿的出診影片里,有些場面很搞笑,有的驚心動魄,讓我感受到這個職業的不容易。」劉偉說。

    行醫3年來,有更多年青人加入白嫿的獸醫工作團隊。30歲的大姐白娟學過護理專業,現在協助白嫿主理獸醫服務站。

    服務站還有6名年青人。今年27歲的白峰,2022年加入,開朗健談,容易和養殖戶打交道,主要從事種牛繁育業務;丹恩陽和王玉明都是白嫿的同學,王玉明醫技紮實,統籌指導團隊里的技術服務工作;00後馬金燕是團隊里年齡最小的,2023年5月加入團隊,和白娟一起負責銷售獸藥。出診外勤,由白嫿和丹恩陽、白峰、技術員海立鵬負責。

    在白嫿看來,獸醫出診,要有吃苦耐勞、膽大心細的職業素養,「面對牲畜不能恐懼,要通過細節精準判斷病症」。

    行走在西海固的田間小道,綠油油的田地、綿延的山峰、蜿蜒的公路、熟悉的老鄉面孔,都是白嫿喜歡的家鄉風景。見到那輛粉色小汽車經過,很多村民會說:「看,那是網紅獸醫白嫿。」

    「我不是為了成為網紅才當獸醫。我只是想幹好這份工作,讓天下的牛不再難養。」白嫿覺得自己趕上了職業發展的好時機,創辦獸醫服務站那年,農業農村部製定《「十四五」全國畜牧獸醫行業發展規劃》提出,在產業安全目標上,實現「動物疫病綜合防控能力大幅提高,獸醫社會化服務發展取得突破,飼料、獸藥監管能力持續增強」。

    在她看來,從事鄉村獸醫工作,需要掌握動物醫學理論、畜牧獸醫技術,還有動物營養與飼料、防疫與檢疫、家畜環境衛生等知識。西海固肉牛產業的健康發展,需要更多青年獸醫人才。「我認為鄉村天地廣闊,年青人都能有所作為。我把自己的工作發在短影片平台上,是希望更多人瞭解這個行業,吸引更多年青人投身鄉村產業發展。」白嫿說。

    記錄給牛看病,不是為了當「網紅」

    給消化不良的牛插胃管催吐,用吸鐵石從牛胃中取出誤食的鐵釘,給產後癱瘓的母牛做火療疏通經絡……從2022年開始,白嫿常常在短影片平台分享出診日常。

    白嫿青春的外形、地道的西海固鄉音、嫻熟的醫療技術操作,讓影片充滿了「反差感」和吸引力。她的短影片帳號很快「火」了,截至目前,粉絲數量超282萬。

    白嫿和團隊出診時,經常三人一起,她負責診斷和治療,兩名小夥伴輔助,兼顧拍攝。牛不上膘怎麼辦、母牛產後癱瘓怎麼治、頭胎難產怎麼處理、牛誤食異物怎麼取出來、怎麼給老牛去牛角……團隊發佈的一條條工作影片,吸引了全國各地網民觀看、點讚、收藏。

    很多網民從這些短影片中瞭解西北地區鄉村獸醫的日常生活。有網民說,「學到了有用的養殖保健知識,糾正了一些不科學的養殖方法」,也有網民表示,「通過短影片,開始瞭解鄉村獸醫這個傳統行業」。還有一些遇到問題的養殖戶,通過短影片平台「隔空」向白嫿請教或預約出診。

    近3年來,白嫿和同事通過短影片,呈現了鄉村獸醫工作的方方面面。她說,這樣做不是為了當網紅,而是希望讓更多人瞭解、理解獸醫這份職業。

    中國傳媒大學傳播研究院博士研究生吳菲認為,返鄉創業青年作為「新農人」,逐漸成為鄉村振興的中堅力量。伴隨信息技術的發展,短影片這種新媒體形態讓鄉村更好地「被看見」,成為推進數字技術與農村生產生活深度融合的重要方式。短影片給了返鄉創業青年更多機會,可以在「前台」展現、表達自己,為助力鄉村振興開拓了新渠道。

    短影片里,白嫿經常一身粉色,身穿粉色工作服、腳蹬一雙粉色防水靴、脖子上掛著粉色聽診器。這個95後女孩兒喜歡粉色,認為「粉色很有治癒感,讓人感受希望和生機」。

    隨著短影片帳號粉絲量的不斷增長,經常有商家找白嫿直播帶貨,白嫿都拒絕了。在西海固地區工作了3年,白嫿觀察到,西海固的肉牛產業,正朝著規模化方向發展,但小而散的養殖戶比重仍然很大。養殖戶掌握的技術有限,鄉村獸醫是保障牲畜健康的主要力量。「鄉村獸醫行業急需真心實意幫助養殖戶解決問題的年青人才。我想穩穩噹噹、一步一個腳印,在這個行業持久地走下去。」白嫿說。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焦敏龍 來源:中國青年報

2024年06月28日 05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