填報誌願,選的到底是什麼

隨著2024年各地高考成績陸續放榜,接踵而至牽動人心的,則是關乎專業、院校和城市等一系列選擇的誌願填報。

最新數據顯示,全國共有普通高等學校2868所,包含93個專業類、816種專業。面對數量如此之多的院校和專業目錄,要想作出關乎個人成長和未來發展的選擇,可謂是一場新的「考試」。

那麼,填報高考誌願時到底選的是什麼?這其中有哪些常見誤區?

圖源:視覺中國

何為誌願?誌乃誌向,願為願望。誌在前,願在後,是以先明誌、後如願,意為追尋誌向、實現願望之選擇。

自1977年我國恢復高考以來,填報誌願的方式曾多次變化。從最初考前根據興趣和平時成績填報,到考後估分填報,再到今天得到分數、排位及控制線後進行填報,考生的選擇越來越多元化,填報的方式更加科學和人性化。

當考生和家長手握各種信息,經過認真考量,鄭重地在誌願填報單上寫下一串代表著院校與專業的編碼,寫下的不僅是一所高校、一個專業,更是未來人生的一段嶄新篇章。

一次透視自我的叩問。填報高考誌願的第一要務就是全面瞭解自己。正所謂「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王陽明在寫給弟弟王守文的《示弟立誌說》中,也提出「夫學,莫先於立誌」「是以君子之學,無時無處而不以立誌為事」。因此,填報誌願之前,不妨先問一問自己:誌向在哪裡?興趣和特長是什麼?有哪些優勢和短板?適合什麼樣的專業?弄清楚這些問題,填報高考誌願便不會太過糾結。

一次人生選擇的判斷。作家柳青有一句名言:「人生的道路雖然漫長,但緊要處常常只有幾步,特別是當人年輕的時候。」對於很多人來說,填報高考誌願就是作出人生選擇的重要一步。選擇不同誌願,就意味著選擇了不同的學校、不同的師資、不同的地域文化、不同的飲食習慣乃至未來的定居城市。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考生們學會作出自己的選擇,何嚐不是開啟未來之門最好的「成人禮」。

一次奔赴未來的規劃。如果說高考是「一戰」,高考誌願填報則是關乎考生未來發展十分重要的「一站」。在綜合考慮個人性格、價值觀、職業傾向、潛能、社會需求和職業前景等多方面因素的基礎上,考生們還要著眼未來製定長遠的職業規劃,甚至站在人生規劃的高度填報好誌願,從而在個人成長和發展的道路上邁出堅實步伐。

浙江省2024年高校招生現場公益諮詢會(衢州站) 圖源:「衢州學院」微信公眾號

近年來,一些商業機構大肆渲染所謂「考得好不如報得好」「選擇遠大於努力」等說法,讓不少家長和考生感到非常焦慮。實際上,填報誌願要有所追求,也要規避一些誤區。

比如,高薪至上的「錢景」執念。一些考生和家長在填報誌願時將收入前景擺在最優選擇,把專業當前的薪資待遇水平視為第一標準,信奉「今天的專業選擇,決定了你以後所處的位置和收入」,癡迷所謂的「最值得選擇的10大高薪專業」。但社會發展一日千里,現實中沒有哪個專業或行業永遠拿著高收入。何況,就算收入高一些,也不一定會讓人感到自我價值的實現。因此,填報誌願時既要「從薪」更要「從心」,兼顧個人能力、誌趣和就業前景,在真正屬於自己的天地中潛心打磨自己。

比如,只看眼前的「冷熱」邏輯。每年高考過後,關於「熱門專業」與「冷門專業」的討論都不絕於耳。但實際上,專業冷熱本身就是「偽命題」,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所謂專業的「冷與熱」並非恒定,要以發展眼光看待。隨著時代變革、技術進步、社會發展,許多學科和專業在「熱門」遇冷、「冷門」變熱之間不斷變換,哪怕是一些長期冷門的專業也有很大學習和研究的價值,能夠成就一個人的人生。因此,與其在「冷熱」之中糾結,不如多傾聽一下自己內心深處的聲音,在自己最喜歡、最匹配的航道傾注持久的奮鬥熱情。

再如,盲目跟風的「依賴」思維。近年來,高考誌願填報儼然成了一塊「唐僧肉」,衍生出「高考誌願規劃師」、收費不菲的誌願填報APP等產品。儘管其中魚龍混雜,但從一個側面反映出人們對於高考誌願填報服務的強烈需求。面對眾說紛紜的海量信息,一方面,考生和家長要學會「擦亮眼」、理性聽,不要偏聽偏信,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作出選擇;另一方面,相關部門也要加強對高考誌願填報服務市場的規範化治理,從而減輕家長和考生的經濟負擔和心理焦慮。日前,教育部陽光高考平台的「陽光誌願」信息服務系統已正式上線,免費面向千萬考生開放。

「陽光誌願」信息服務系統 圖源:央視新聞客戶端

有人說,人生的每一個選擇,都不會錯,無論怎麼選擇,怎麼精心策劃,都有遺憾,都抵不過命運的安排。填報高考誌願也是如此,對廣大考生來說,不管是立下誌向、樹立理想,還是報考學校、選擇職業,人生之路都非軌道,而是曠野。筆者有三句話想說:

「立誌」乃是根本。「人須先立誌,誌立則有根本。」面對國家的危亡和民族的災難,曾打算學中文的錢偉長,毅然決定棄文從理,踏上了「科學救國」的道路,成為中國近代「力學之父」。這啟示我們,最初的專業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能否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能否把個人價值追求與祖國需要統一起來,在某個領域持之以恒地投入熱情,向高處攀、向深處鑽,才是決定一朵浪花能否閃耀大海的根本所在。

立誌並不是簡單地喊口號,家庭、學校的從旁協助至關重要。幫助孩子從小立誌,需要為孩子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培養孩子的主體意識,讓他勇於探索自己的誌向,儘早堅定努力的方向。

「他業」也可成才。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星本來夢想成為一名科學家,卻陰差陽錯地被調劑到「古生物專業」。雖興趣不足,但徐星依然勤奮刻苦,不僅收穫了古生物研究的樂趣,還將其作為自己一生的事業,成為了目前世界上發現並命名恐龍最多的科學家,被大家親切地稱為「恐龍院士」。

世事多有不確定。能遵循濃厚興趣去「愛一行、幹一行」固然很好,但若事與願違,也不必著急、茫然。每一種職業都有寬廣舞台,沉下心來,一步一個腳印、一點一滴努力,功不唐捐,也能收穫別樣的精彩。

「後悔」還來得及。近年來,許多高校通過第二專業、跨學院轉專業、插班生政策、跨專業讀研等機制,為學生成才之路開拓了多種可能性。以上海為例,在複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同濟大學等14所普通高校,今年將繼續在部分專業招收插班生。本科一年級學生只要符合相關條件,就可通過擇優考核,實現插班學習。

擴大專業選擇面意在為學生探索專業、認知自我、探尋人生可能性留下更多的時間和空間。但要注意的是,這不應成為部分學校招生的「噱頭」。對高校來說,可以主動披露相關數據以供學生參考,也要注重優化自身的專業培養方案,儘可能幫助學生作出符合自身實際的選擇。

對年青人來說,說一千道一萬,「熱愛」永遠是最好的專業。因為熱愛,所以專業!

各位讀者:在下方評論區留言,留言在本文發佈的24小時以內得到點讚數最高者,將獲贈《話由心生》一套。來評論區聊一聊,為填報誌願支支招吧!

聲明: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