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勇立潮頭丨湖北「數字孿生」城市拔節生長

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劉天縱 實習生 翟淑敏

伴隨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澎湃動能,湖北各地政務大廳、交通樞紐、產業園區、商超社區等進入「讀屏」時代,屏幕背後看不見的「一張網」「幾朵雲」,將城市里紛繁複雜的運行數據彙集起來,幫助實現城市精細化管理。

湖北加快打造全國數字經濟發展高地,夯實數字「地基」是先手棋。2023年10月9日,省委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推進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試點工作,要求適應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發展趨勢,加快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

如今,越來越多的「數字孿生」城市在荊楚大地拔節生長,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了湖北的數字化發展經驗。

全省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基本建成

在襄陽市襄州區智慧城市綜合管理運營服務平台中控室,27.5平方公里的襄州主城區每棟樓房、每個花壇、每棵樹木、每盞路燈、每個井蓋都「一比一」在監控屏上三維真實還原,工作人員在LED大屏前處理城管事務,就像玩電腦遊戲「模擬城市」一樣。

襄陽市襄州區智慧城市綜合管理運營服務平台中控室。(通訊員 韓波 攝)襄陽市襄州區智慧城市綜合管理運營服務平台中控室。(通訊員 韓波 攝)

查看違停共享單車,平台「虛擬圍欄」秒速告警。鼠標點擊,大屏鏡頭迅速從「鳥瞰圖」推近至「特寫圖」,單車所屬廠家、IP地址、路段位置清晰可見。

路邊停車泊位實現「數字再造」,借助攝像頭和地面磁釘設備,能像商場管理內部停車場一樣,為城管部門停車流量調度提供數據支撐。

灑水車、環衛車的運行軌跡、油耗、作業面也「有跡可循」,平台可根據路況信息,實時調整灑水、清掃作業時段、線路,避免污水影響行人和車輛。

為加快推進各地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我省成立了由省公安廳、省住建廳、省民政廳、省自然資源廳等18個省直部門參與的省工作專班,「統一平台、統一標準、統一管理、統一運維」,以城市數字模型為基座,對建築物、構築物進行編碼賦碼,集成「一標三實」(標準地址、實有人口、實有房屋、實有單位)數據,形成數據統一管理、系統統一融合、服務統一發佈的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

工作人員正在監測湖北科創供應鏈天網平台的企業供求信息實時數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工作人員正在監測湖北科創供應鏈天網平台的企業供求信息實時數據。(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據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省工作專班介紹,截至目前,全省各市、州、直管市、神農架林區基本完成了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設,各地生產上圖的建築物白模(包含建築物的外形和高度信息的三維模型)編碼賦碼率達100%,「一標三實」數據治理上圖總體進度較快。

「數公基」帶動智慧應用加速落地

開展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提升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性工作。在省工作專班大力推動下,各地政府部門、企業單位建設熱情高漲,帶動各類智慧應用加速落地——

武漢市通過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向智能網聯汽車應用場景提供了包括道路屬性、標線標識路牌等數據集,且具有亞米級定位精度,能有效支撐車路協同、自動駕駛等服務,為我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創新發展提供了價值增量。

襄陽市運用「一標三實」數據成果,通過比對義務教育招生平台數據,能夠對學生戶籍、房產、居住證、社保等信息自動判斷,變「群眾跑腿」為「信息跑路」,促進教育公平、提升招生效率。

宜昌市把「二維碼實體門牌」作為「一網通辦」統一入口,掛接居住證、養老認證、公積金查詢、生活繳費、掌上公交等小程序,通過掃瞄「二維碼門牌」,就可在手機端辦理250多類政務服務事項,讓群眾辦事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

3月31日,在十堰竹山縣麻家渡鎮營盤河村,工人正在智慧蔬菜大棚萊恩裝自動噴淋設備。(視界網 章磊 方建華 攝)3月31日,在十堰竹山縣麻家渡鎮營盤河村,工人正在智慧蔬菜大棚萊恩裝自動噴淋設備。(視界網 章磊 方建華 攝)

十堰市圍繞構建環丹江口庫區立體化安全防護,引入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地圖數據和監測數據,對相關水域和河流水系進行網格化劃分,並打通相關監測站點數據、環庫岸線監控影片、遙感監測數據等,實現實時感知、及時預警。

大冶有色弘盛銅業中控室,操作人員正在忙碌,各個生產環節一目瞭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大冶有色弘盛銅業中控室,操作人員正在忙碌,各個生產環節一目瞭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攝)

大冶市智慧農房平台通過對接城市信息模型平台,實時獲取行政區劃、地形地貌、統一標準地址等數據,可通過精準定位,開展農房建造管理、危房管理、安全巡查和全生命週期監管,推動宜居和美鄉村建設。

「開展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是以信息化賦能推進四化同步發展的重要抓手,是湖北全面推進數字化轉型的重要著力點。」湖北省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專家諮詢委員會副主任陳順清說。

實現「數據進得來、服務出得去」

在全面推進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建設基礎上,深入推進市縣一體化擴面建設、持續開展應用體系化標準化建設,是我省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的重點任務。

讓房子也有「數字身份證」。今年4月15日,住建部網站發佈了《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統一識別代碼編碼規則》公告,並將於今年8月1日起實施。

據聯投湖北省數產集團介紹,《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統一識別代碼編碼規則》來源於襄陽、宜昌的試點經驗,由省住建廳組織提煉成湖北省地方標準,再上升成國家行業標準,湖北省數產集團參與編製。該標準將進一步推動我省城市基礎數據標準化治理工作,並為數化湖北建設提供堅實支撐。

一架搭載了高清紅外攝像頭、擴音器等設備的普宙無人機,經過武鄂高速龔家嶺收費站,一路巡飛監測路況。目前,光穀企業普宙科技自主研發的自主巡飛無人機系統已經廣泛應用於智慧城市管理。(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魏錸 攝)

陳順清介紹,在全面總結推廣武漢、襄陽、宜昌等城市試點工作經驗的基礎上,湖北已經全面開展省、市、縣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建設相關工作。要搭建體系化、標準化應用的總體框架,推動政府應用系統對接融入公共數字底座,實現「數據進得來、服務出得去」,分期分批實現城市數字應用的系統整合、重構再造、創新應用。

3月11日,黃石大冶湖高新區,員工在大美科技(湖北)有限公園試產MiniLED顯示屏器件。近年來,大冶加速推進電子信息產業聚鏈成群,目前已擁有湖北智慧光電產業園等4個平台、電子信息企業20餘家。(湖北日報全媒記者 薛婷 通訊員 劉元金 陳成 攝)

城市數字公共基礎設施省工作專班表示,下一步,專班將認真落實「新春第一會」部署,持續推進標準申報立項,升級「雲、網、數、算」等軟硬件設施,大力發展智慧城市、智能製造、智能建造,加快建設數字經濟、數字社會、數字政府,以信息化賦能推進四化同步發展,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湖北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