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癡」父子保育長江「水中大熊貓」

中新社宜賓6月28日電 題:「魚癡」父子保育長江「水中大熊貓」

作者 王利文

「通過這個類似‘身份證’的超聲標記,我們能追蹤長江鱘的行蹤,觀察它們在野外的種群狀態。」27日,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所長周亮輕輕抱起一條又一條親手培育的長江鱘親魚(用於繁殖的成年魚),把它們放歸長江。

6月27日,四川宜賓,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所長周亮放流長江鱘。王利文 攝6月27日,四川宜賓,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所長周亮放流長江鱘。王利文 攝

今年,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精心培育的約2.8萬尾長江鱘魚苗和100尾長江鱘親魚,在四川宜賓江安縣被放流。它們背負著復甦種群的重任,重返世代生存的滾滾長江。「親魚能提高繁殖成功率,魚苗能出色地適應自然環境。」周亮解釋道,魚苗和親魚共同放流意義深遠。

作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長江鱘,是一種古老的脊椎動物,在研究地球氣候變化和魚類演化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也被稱為「水中大熊貓」。與中華鱘不同的是,它主要分佈在長江中上遊及其各大支流中,只在長江內短距離洄遊。此前,受多重因素影響,長江鱘的種群數量急劇下降,甚至在2022年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評估為野外滅絕。

6月27日,四川宜賓,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所長周亮(左)放流長江鱘。王利文 攝

6月27日,四川宜賓,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所長周亮(左)放流長江鱘。王利文 攝

擴大增殖放流規模,是恢復水生動物野生種群的重要措施。多年來,中國多家研究機構聚焦珍稀水生動物保護。而周亮與他已故的父親周世武,已在這條道路上堅守了30餘年。

1993年,周世武牽頭成立了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成為中國最早從事長江珍稀魚類研究的民間組織,並將剛大學畢業的兒子周亮召回。兩代「魚癡」自從接力,開啟了保育長江鱘、中華鱘等珍稀魚類資源之路。

6月27日,四川宜賓,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所長周亮放流長江鱘魚苗。王利文 攝6月27日,四川宜賓,宜賓珍稀水生動物研究所所長周亮放流長江鱘魚苗。王利文 攝

在宜賓長寧縣的養殖基地中,今年52歲的周亮穿著防水褲,敏捷地爬下水巷,跳入魚池。他輕撫著一條從身旁悠然遊過的百餘斤大魚說:「它是研究所最早的一批魚苗,年齡與我的工齡相當,已經超過30歲。看見它,總會想起研究所初創時的往事。」

周亮回憶,當時,購買魚種和改善養殖環境,幾乎耗盡了家中所有積蓄,後來全靠母親在學校教書的薪金支撐整個研究所運行。父子二人不得不早出晚歸地挖蚯蚓喂養魚苗。

通過不懈努力,研究所先後建設了涵蓋水庫水、冒泉水等不同水質環境的養殖基地。繼1998年長江鱘人工繁殖成功後,研究所在2004年規模化人工繁殖實現重大突破,為該物種延續奠定了重要基礎,並於2007年進行首次增殖放流。截至目前,研究所已放流長江鱘魚苗40餘萬尾、親魚400餘尾。

「種群重建和自然資源恢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周亮解釋道,放流的長江鱘魚苗存活率僅約3%,其性成熟至少需要6年時間,每一個階段都是新的挑戰。接下來,周亮計劃聯合中國其他科研機構,深入分析影響長江鱘野外繁育的主要環境因子,促進長江鱘野外種群重建。

「不久的將來,這些水中精靈一定會在長江中生生不息。」望著那些將沿江一路向東遊去的魚群,周亮滿懷信心地說。(完)

【編輯:付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