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時代,防汛仍少不了「雙腳」

紅網時刻新聞記者 劉玉先 王義正 長沙報導

6月27日上午,今年湘江第三號洪峰已安全過境長沙。洪峰水位37.14米,超警戒水位1.14米。此輪洪水過程中,水位漲幅達5.4米。

水文部門預計,長沙站將於6月28日10時左右退出警戒水位。沿線值守人員正嚴陣以待。

▲6月26日,長沙北辰三角洲沿岸觀光平台被江水淹沒。(圖源:新華社)▲6月26日,長沙北辰三角洲沿岸觀光平台被江水淹沒。(圖源:新華社)

而100公裡外的資水桃江水文站,6月27日9時55分水位漲至警戒水位39.20米,達到洪水編號標準,資水2024年第2號洪水形成。

汛情、雨情形勢,容不得我們有絲毫鬆懈。

據氣象部門預報,7月3日之前,強降雨中心仍位於長江中下遊附近地區。就湖南而言,未來一週,降雨仍集中在湘中、湘北,6月27日至29日,湘西、湘北部分地區有大到暴雨,局地大暴雨。資水下遊、澧水、洞庭湖區可能出現超警洪水。

「清醒認識當前嚴峻形勢,把防汛抗災工作作為當前壓倒一切的重要任務。」6月25日,在全省防汛抗災工作影片調度會議上,省委書記沈曉明這樣強調。

▲6月26日,沈曉明在長沙瀏陽河㮾梨水文站察看水情。(圖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6月26日,沈曉明在長沙瀏陽河㮾梨水文站察看水情。(圖源:湖南省人民政府門戶網站)

6月26日下午,沈曉明在長沙市檢查調度防汛抗災工作,並在省水利廳召開防汛會商會。他強調「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抗災這場硬仗」。

接連兩天,沈曉明連續召開會議進行部署,並來到瀏陽河和湘江的水文站,現場瞭解水情,省長毛偉明等多位省領導分赴市州指導檢查防汛抗災工作,傳遞了當前防汛壓倒一切的責任感和緊迫感。

在人工智能時代,如何打好防汛抗災這場硬仗?從最近防汛的情況來看,不僅要依靠「硬核」的現代技術,更需要有啃「硬骨頭」的精神。

防汛「黑科技」正越來越多。

在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基礎上,借助科技的力量,湖南在應對「水」這件事上,是費了心思、想了辦法的,層出不窮的防汛「黑科技」就是生動例子。

比如,預報得更準。在防汛工作中,對氣象的精準、及時預報非常重要。

「依託科技力量,我們強化精準預判水平。」省氣象台智能網格預報高高長徐靖宇表示。

▲6月27日下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湖南省氣象台採用中國氣象局短臨預報業務平台(swan3.0)實時更新雷達數據。▲6月27日下午,記者在現場看到,湖南省氣象台採用中國氣象局短臨預報業務平台(swan3.0)實時更新雷達數據。

觀測能力方面,基於三維立體氣象觀測網,運用多普勒天氣雷達、區域自動氣象站、氣象衛星等採集實況資料,通過對海量數據的收集整理及複雜的加工處理,形成精確到分鐘級、公里級的實時氣象觀測站點數據及網格數據。

預報能力方面,基於人工智能預報等技術手段,結合海量觀測數據,通過超級計算機的複雜計算,來預測未來10天的天氣形勢。

「不僅如此,利用分鐘級的數據計算,結合天氣雷達外推技術,能夠實時完成對未來2小時內精確到鄉鎮級別的短臨預報。」徐靖宇解釋。

比如,「看」更廣。過往,提到天網攝像頭,我們都會潛意識聯想到公安系統。事實上,天網攝像頭在防範城市內澇上也能大顯身手。

「遍佈長沙大街小巷的30萬個天網攝像頭,對城區主幹道積水點、內澇點監控全覆蓋。」長沙市城區排水事務中心工作人員陳澤明介紹,這樣能及時、精準發現積水點,便於第一時間處置。

不僅是城區,在偏遠山區,基於遠程影片技術,能登高望遠的鐵塔「哨兵」同樣功不可沒。

數據顯示,6月19日至25日,遍佈全省的2萬多個鐵塔影片站點實時監測「汛息」,共智能發現河湖汛情112處、山體滑坡5處。

比如,排得更快。湖南防汛用上了有著「吃水大王」之稱的排水搶險車,能在短時間內,讓城市不受「內澇之苦」。

▲排水搶險車在長沙楓樹山南屏錦源小學東側水塘排澇。▲排水搶險車在長沙楓樹山南屏錦源小學東側水塘排澇。

中國安能長沙救援基地的排水搶險車,最大排水量可達每小時6400立方米。本輪強降雨,該基地先後在萬家麗高架、長沙大道南地下通道、雨花大道陽光城地下車庫等地進行排澇作業。

有些「土辦法」還是要用起來。

雖然科技進步了,極大提高了監測、預警效率,但並不意味著過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就要退出歷史舞台。因為很多「土辦法」,是經過無數實踐形成的行之有效的經驗總結。

▲安化縣東坪鎮百選村在防汛期間還通過敲鑼進行預警。(資料圖)▲安化縣東坪鎮百選村在防汛期間還通過敲鑼進行預警。(資料圖)

比如敲鑼行動。短信通知、群裡預警固然高效,但受極端天氣等因素影響,容易出現信號不穩定、通知不到位的情況。

而在夜間,尤其是淩晨,人的警惕性最低的時候,僅靠「一鍵發佈」顯然不夠。

這種時候,村村響、敲鑼、吹口哨等「大陣仗」「大響動」的示警方式則更為直接有效,也更能給人帶來緊迫感,激起危機意識。

6月21日至22日,桃源縣遭遇歷史罕見特大暴雨,鄭家驛鎮遊鹿溪村處於暴雨帶中心。淩晨時分,該村老屋坪組的老黨員黃治國就是靠著敲銅鑼、吹口哨,組織村民安全轉移的。

▲6月26日,長沙市天心區沿江的河堤上,街道工作人員和村民24小時輪崗值守排查險情。(圖源:中新網)▲6月26日,長沙市天心區沿江的河堤上,街道工作人員和村民24小時輪崗值守排查險情。(圖源:中新網)

比如蹲守值班。這是湖南最常見的防汛操作之一,通過人工盯防的方式,時刻關注水情變化,並排查堤壩上可能存在的管湧、局部塌方等風險,及時做出反應。

這種誌願或者義務形式的值班值守,能夠極大地調動和激發大家保衛家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保持對大自然的敬畏,團結一心自領責任,才是我們對抗自然災害最大的底氣。

6月22日,當瀏陽河的水位超過36米警戒線時,雨花區黎托街道托溪社區居民就自發組織起來,與社區工作人員和誌願者一同投入到緊張的巡視護堤工作中,成為了瀏陽河畔的「守護者聯盟」,24小時接力守衛家園。

而在洞庭湖區、湘江沿岸、資水等防汛一線,這樣點位不計其數。例如長沙城區湘江兩岸,每隔幾百米就設置了一個防汛值守點,街道和社區工作人員24小時在此值守。

比如「挪床行動」。湖南是全國地質災害最嚴重的省份之一,截至2023年底,全省共有地質災害在冊隱患點18570處,威脅人口70.87萬。而地質災害多在夜間發生,以摧毀房屋後牆為主,所以一樓後屋的床鋪往往是最危險的。

▲6月23日,常寧市黃江村這處滑坡中的6人成功提前轉移避險。從畫面可看到,前屋比後屋相對更安全。(圖源:「湖南應急管理」微信公眾號)

4月1日,湖南進入汛期的第一天,省自然資源廳向各地下發了《關於進一步做好地質災害防禦工作的緊急通知》,這個通知里,就明確鄉鎮、村組幹部和群測群防員要逐戶上門推動實施「挪床行動」。

挪床怎麼挪?其實就兩句話,「睡樓上不睡樓下、睡前屋不睡後屋」。挪床辦法雖然「土」,靠山住戶在汛期如果避開此區域,將會大大降低災害風險。

「挪床行動」,也挪出了成效。例如,4月23日和4月30日,嶽陽就先後成功避險2起;張家界今年以來已成功避險6起。

最關鍵的,還是在於人的「雙腳」。

6月26日,湖南省減災委員會辦公室發佈通報,對近期12起成功避險案例予以通報表揚。

比如,6月24日9時許,長沙市雨花區井灣子街道工作人員在巡查時,發現長沙民政學院一棟學生公寓東北側山體局部有鬆土掉落現象。上報後,雨花區及時轉移學生400餘人。10時許,護坡發生垮塌,但由於處置及時,避免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長沙民政學院學生公寓後的山體滑坡現場。(圖源:「湖南應急管理」微信公眾號)▲長沙民政學院學生公寓後的山體滑坡現場。(圖源:「湖南應急管理」微信公眾號)

從這一批成功避險案例中,記者發現一個共性,都是通過「雙腳」的巡查,及時發現隱患,並及時上報、及時處置,從而避免了悲劇發生。

雖然越來越多防汛「黑科技」正在被應用,但要適應和吃透大自然的複雜性,仍需要時間。

先進的技術、科學的制度,最終都是要靠人來落到實處發揮效果。換句話說,就是防汛不僅僅要防洪水猛獸、次生災害,更要防人的麻痹思想、粗心大意,以及防危機意識和責任意識淡薄。

當前,或許人的「雙腳」仍是最可靠的,只有該查的地方查到位,該報的內容報及時,該處置的時候夠果斷,才能真正防患於未然,打好防汛抗災這場硬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