變中求新,破題消費新場景!普安中小微企業轉型升級觀察

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消費升級激活了市場新的增長點,也對中小企業轉型發展提出了新挑戰。連日來,記者走訪了普安縣多家中小微企業,對其發展現狀、難題、需求和佈局規劃進行深入瞭解。採訪發現,不論是在奮力轉型的企業,還是在競爭賽道里拚搏的企業,都用了同樣的破題之法:用創新之火點燃新的消費需求。

尋找新的突破口 改變迫在眉睫

市場如潮,潮起潮落。與漲潮時風生水起相比,趕潮時進取向前更值得書寫。

「經濟運行延續回升向好,這對小微企業來說是個利好消息。」普納山紅苗酒業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郭玉書坦言,抵禦風險能力最弱的小微企業,正經歷著市場的考驗。「酒廠2015年起建,2016年投產,當時的目標是‘要不斷做大’,通過在便利店、飯館先鋪貨再收錢的模式,迅速打開市場。」

老郭把酒儲藏在普安縣龍吟鎮紅旗社區一處恒溫17攝氏度的天然溶洞中,儲藏了400罈高粱酒。一款42度,一款52度。「2022年最紅火,一年能烤近500噸酒,年產值達300多萬元,賣到了福建、山東、浙江等地。」生意蒸蒸日上,正待老郭摩拳擦掌乘勝追擊之際,低端白酒市場湧現了很多競爭者,「都是削尖腦袋卷價格。」價格戰讓他感到吃力,把批發價降到了每斤15元錢,「再低就沒賺頭。」老郭也強烈地意識到,改變,迫在眉睫。

「思維再不變,只會把路走窄。」老郭調整心態,積極向市場「取經」。「70後」的他觀察「90後」「00後」對白酒的態度,得出結論是「不太愛喝」,為了留住這一龐大的年輕消費群體,果酒,是條出路。

「普安有刺梨、獼猴桃等水果種植基地,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原料運輸成本,酒廠本來有基酒,這是金風玉露正相逢。」老郭美滋滋地著手研發果酒系列,計劃明年推出新品。面對瞬息萬變的商業市場,他相信,競逐微醺藍海是新賽道。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當下拚經濟的大潮中,很多小微企業更為理性和審慎,談得最多的是「轉型發展」。

灣河酒廠銷售有白沙白、白水布依人家等品牌產品,年銷售額達300萬元。

舒丹,一個愛打架子鼓的「90後」酒廠老闆,他的灣河酒廠位於普安縣白水瀑布附近,佔地面積1200餘平方米,年產量超過200噸,在普安、盤州、興義共有5家門店,銷售有白沙白、白水布依人家等品牌產品,年銷售額達300萬元。

舒丹明白,做生意講究「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裡」。所以除了經營酒廠,他還養豬。同時擁有兩個生豬養殖場,養殖規模達5800頭生豬。釀酒的酒糟用作喂豬,而賣豬的「活錢」又支持酒廠經營。

談及當下的生意形勢,舒丹有話直說,「市場環境正在發生深刻巨變,有藍海必然有紅海。」

「我們生產的低端白酒缺乏核心競爭力,容易冒頭,也容易被取代。」

他清醒地看到,市場蛋糕很大,但能否吃到或者能吃到多大一塊,除了在經濟浪潮中奮力一搏,還要尋找新的突破口。於是,他做出了一個令人意想不到的決定:減少白酒產量。面對外界的不理解,舒丹坦言:「目前省內酒業市場已經飽和,想要‘活下來’,而且‘活得好’,就必須要減量增質,做小而精的產品。」

在舒丹的生意經中,質量與特色是商業的立足之本,只要牢牢抓住這一點,酒香不懼巷子深。

目光聚焦消費者 「內涵」破「內卷」

普安縣鑫針手工藝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位於白沙鄉大小寨李子菁組,與傳統的繡坊不同,這是一家刺繡工廠。五六位繡娘「飛針走線」,兩條電腦繡花機生產線正在「踏踏」地工作著。繡片、布料、珠鏈一摞摞堆在桌上,塑料模特身上穿著一套苗繡禮服,工廠負責人李雪飛介紹:「這一套要賣4000元」。

苗繡,文化瑰寶,既是苗寨山川草木的體現,也反映了苗族同胞的審美情趣。苗家女兒出嫁時,會身穿母親縫製的苗服;出席重大活動,也會身著盛裝,正是「再顛簸的生活,也要閃亮地過」的生動註腳。

「但是好多人去外面工作,來不及縫製。」李雪飛的母親在10年前就看到了市場的巨大需求,她說,「苗繡是紮根在時代里的種子,不同時代開出不同的繁花,我們的姊妹在外面工作,她們的媽媽也在打工,準備新娘子的苗服可以由留在家鄉的阿奶、嬢嬢們縫製。」

李雪飛的母親成立了刺繡農民合作社,最初招募了五六個在家婦女一起繡,現在已經發展至15個繡娘。老底子的技藝搭配流水線的韻律,是「高山流水般暢快」,一個月生產100多套服裝,價格在500元至4000元區間,年產值三百多萬元。

從母親手裡接棒的李雪飛更習慣用年青人的視角去看待業務版圖以及市場份額,他從起伏的數據表中看到了激烈的競爭:營收和利潤下滑、訂單小單化、原材料價格上漲……「這是小微企業都面臨的‘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李雪飛將紓困的發力點瞄準年青人。

普安縣鑫針手工藝刺繡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繡娘用電腦繡花。

「現在一頭紮進中國傳統文化的年青人喜歡與歷史對話。苗繡服飾,就是古老與新潮的交融,傳統與未來的握手,在傳承與創新中,蓬勃地美麗著。」他收集了很多新式的圖樣與設計,注入古老的針腳,呈現更具現代感的繡品。

在普安、興義、晴隆,很多模特都穿著李雪飛家生產的苗族服飾走秀。這是行走的代言人。他敏銳地嗅到了商機,立即讓媳婦在網上直播帶貨,為每一位下單客戶採取量身定製的營銷方案,為品牌形象加持;同時,開設線下門店,講述苗繡的傳承故事,激發消費者對民族文化內蘊精神價值的共鳴。

以「內涵」破「內卷」,拓寬了思維廣角的「連環招」,使得工廠訂單非但沒有萎縮,反而有增加趨勢。「現在每隔兩三天就會有快遞來取貨,省內的銷量佔‘大頭,也有北上廣深的訂單。」李雪飛通過不斷求新求變,創造了符合時代需求的產品,讓刺繡廠的發展搭上了飛馳的列車,朝著縱深領域駛進。

繁花與繁華,這是記者離開刺繡廠時體會最深的感受。如果企業只盯著產品、盯著對手,就只能拚命內卷。唯有將目光聚焦於消費者,洞察他們還未說出口,甚至還沒有意識到的痛點,才能看到更廣闊的天地。

拓展市場新空間 黔貨踏浪出海

單肩包、手提包……在巴西和墨西哥的商場貨架擺放的一隻隻箱包,部分來自貴州普安。

黔貨出國,是坐落於普安縣惠民小區的黔西南州雄盛箱包有限公司的「手筆」。這是一家以生產箱包為主的外貿企業,外貿出口量達90%以上。

記者走進該公司的生產車間,看到工人們忙碌在流水線上,翻包、打包、裁料、車縫……每一個環節都井然有序。該企業已經實現全產業鏈生產。

黔西南州雄盛箱包有限公司員工正在製作箱包配件。

「今年1至6月份的產值有300多萬元,全年產值預計達600萬元。」公司負責人譚本雄介紹,公司業務繁忙,一天可以做100個包,一個月的產量有2萬多個。

箱包企業作為勞動較為密集的行業,對周邊居民就業帶動效果非常明顯。

「每天把孩子送去學校後再來上班,孩子放學後也可以去接,一個月能賺3000多元錢,能顧家,能工作,挺滿意的。」工人劉曉伍說。

「公司準時發放薪金,從不拖欠,同事們也都很有幹勁。這裏務工離家近,照顧一家老小很方便,我覺得很好。」工人張茶花說。

記者觀察發現,廠子裡有近六十名工人。他們當中有的是易地搬遷群眾,也有返鄉務工人員。

「公司過去四五年比較難,都挺過來了。」譚本雄的話語是一派雲淡風輕,但在隻言片語里,依舊能感受彼時的艱難。

「首先要穩住基本盤,苦練內功把生產成本降到儘可能低的狀態,同時千方百計找出路。」他明白「唯有‘生存下來’,才能夠有長足發展的機會。」

「今年年初,公司增加了新客戶,形成了新的盈利點。」譚本雄說,因為拓寬了海外市場,國外訂單需求量增高。接下來,他還要擴大規模,爭取將工人增加到120人。

「我很有信心。」譚本雄說。

距離黔西南州雄盛箱包有限公司9.3公里的貴州銘天實業有限公司,也有產品出口海外。董事長熊嘉盛來自廣東廣州,他接受採訪說的第一句話是「沒想到,我有一天會在貴州大山裡實現商業夢。」

貴州銘天實業有限公司的車間,工人們正在加工產品。

2022年10月,熊嘉盛通過黔西南州招商引資來到了普安縣,一個3000平方米的廠房,是他夢想起航的地方。

工廠主營手工包裝製品,有100餘名工人從事縫紉和手工貼盒,帶來了30萬個(件)產品的年產量、四千萬元的年產值。

「雖然現在普安廠區的產值不足廣東廠區的一半,但是在工人們上手熟練以後,產值翻番不是問題。」熊嘉盛在廣東還有一個工廠,他正在逐漸縮小那邊的規模,把重心轉移到普安。

之所以如此堅定,主要是因為當地的營商環境。

「這裏的政府全心全意為企業做好服務,我剛來的時候,獲得的扶持力度就很大,當初招商時的承諾也一一兌現了,在這裏做生意,我很安心。」熊嘉盛指著不遠處的一間廠房介紹道,「你看,那是我原來的廠房,場地小了,我們擴大生產後就跟不上。現在的新廠區,是政府免租新批的,面積有8000平方米。」

政府上心換來了企業放心,熊嘉盛決定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我訂購了一批新生產設備,今年底設備一到,馬上將工人擴招至300人。」

擴大規模的同時,他並不擔心銷路,並驕傲地表示:「目前我們的生產量還跟不上需求量。」

貴州銘天實業有限公司的車間,工人們正在加工產品。

熊嘉盛的自信並非盲目,因為除了國內銷售,他還將目光瞄準了國外市場,每年都會帶著最新產品前往廣州參加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在這扇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熊嘉盛迎來了很多新機遇,也獲得沙特、意大利、美國、南韓等9個國家的固定客源。

「目前,我們有四成產品銷往國外,未來,還將繼續追加出口份額,爭取將比例追加到七成。」熊嘉盛說,對中小微企業而言,追逐風口,加大研發,招兵買馬,之後找準定位「拚一把」是一貫作風。

「我現在正著手多元化的研發產品類型,從原本的酒類包裝增加到食品包裝、化妝品收納盒、首飾盒、珠寶盒,手錶包裝等。」他透露,有計劃在黔西南州再開分廠,以完整的產業鏈讓生意更上一層樓。

「我打算將做服裝生意的朋友介紹過來開廠。」他說:「相信這片土地會為我們帶來無限的可能。」

無論是尋求創新突破的郭玉書、舒丹還是打造自己獨特標籤的熊嘉盛、譚本雄等,記者都問過他們同一個問題:如何守舊創新?幾乎所有的企業領頭人回答都相似:在競爭中依靠服務和性價比取勝,不再是生存發展的長遠之道。迎接時代風口、切準細分賽道,向專精特新發展,才能為消費者帶來更多驚喜。

「目前,全縣有7家創新型中小企業、2家專精特新企業以及若干小微企業。」普安縣工業和科學技術局業務股(工業)負責人滕正銀說。2024年,普安縣緊盯擬招企業特別是龍頭企業、「鏈主」企業,著力引進一批補鏈延鏈強鏈項目,完善健全產業鏈,提高中小微企業抗風險能力。

「同時,我縣大力支持中小微企業創新發展,大力培育創新型中小企業、專精特新中小企業、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並幫助企業爭取省級中小企業發展專項資金支持。」滕正銀表示,普安實行縣領導包保入企走訪制度,幫助中小微企業及時協調解決生產經營、項目建設中遇到的困難問題,推動中小微企業發展壯大。此外,還指導有融資需求企業申請貴州省新動能發展基金、工擔公司擔保融資等支持,鼓勵中小企業融資擔保平台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擔保,幫助中小微企業降低融資成本,促進實體經濟發展。

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

劉丹 王穎 田儒森 趙哲銘

普安縣融媒體中心 吳晚霞

編輯 劉娟

二審 楊韜

三審 周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