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傳音錄學院舉辦音畫作品展,19部畢業生作品讓音樂「被看見」

新京報訊(記者劉洋)音樂藝術如何「被看見」?6月28日,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舉辦的第二屆「樂象」音畫作品展拉開帷幕,集結了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2020級音樂學(音樂編輯方向)專業29名本科畢業生以及2022級音樂(傳媒音樂)專業8名專業碩士畢業生創作的19部優秀音畫作品,展現了音樂編輯方向綜合運用視覺藝術手段實現音樂藝術「可視化」的專業特點。

大四學生龐文傑站在舞台中央,和同學們一起為AI歌手伴奏。 新京報實習生 張湘涓 攝大四學生龐文傑站在舞台中央,和同學們一起為AI歌手伴奏。 新京報實習生 張湘涓 攝

此次展演延續「無形之樂,有形詮釋」的理念,分別以「AI音樂應用」「音樂專題片」「微型音樂劇與歌曲MV」三個單元呈現。「政通 海納百川 沃野渡山壑 尊稱天可汗……」展演的開始,一首宏大敘事、充滿中華文化元素的歌曲在中國傳媒大學藝術教育中心多功能報告廳中唱響,詞曲作者、大四學生龐文傑站在舞台中央,和同學們一起為AI歌手伴奏,人工智能和大學生一起演繹了這部學生作品。

「我酷愛歷史,希望能寫出上至春秋、下至千禧年代的歌曲,通過孔子、秦始皇、李白等十幾位歷史人物的故事,帶出這段段輝煌厚重的歷史。」龐文傑介紹了自己譜寫歌曲《華章千秋》的背景,他和現場點評嘉賓一起探討這首歌曲的創作技巧。「你的歌曲非常幹淨,創作時最好再兼顧演唱者的氣口和音域。」影視音樂製作人、配唱製作人孫艾藜點評道,她也畢業於中傳音錄學院,如今已和鬱可唯、汪蘇瀧等近百位藝人有過合作。

學生們現場演繹原創微型音樂劇《母親的原野》。 新京報實習生 張湘涓 攝學生們現場演繹原創微型音樂劇《母親的原野》。 新京報實習生 張湘涓 攝

緊接著,由學生們創作的微電影、紀錄片、音樂劇逐一在現場展示,利用紀錄片展示國家級非遺樂器的魅力,攝錄非遺傳承人的藝術人生,記錄獨立音樂人的社群文化……學生們的畢業作品形式多樣,通過一部部作品表達自己對於人生、音樂和專業的理解。據介紹,本屆「樂象」音畫作品展展演有三方面「亮點」,即內容豐富、作品體裁多樣、創作手段多元,向社會展現音樂學(音樂編輯方向)專業的教學成果。

活動還邀請了業界專家與主創團隊共同「頭腦風暴」,探尋創作背後的故事。中央歌劇院演出中心主任梁寒,北京廣播電視台衛影片道中心副主任張震,中國傳媒大學電視學院副教授、研究生導師桂笑冬,知名詞作家、導演趙鈞盟,著名紀錄片導演、海南師範大學新聞傳播與影視學院教授高廣元也來到現場,對學生的畢業作品創作提出指導意見。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音樂學系主任、音樂編輯專業負責人汪靜淵介紹,跨領域、跨學科、跨社群、跨文化實踐是創新的來源,該學院創辦的音樂編輯專業是全國獨有的專業,在音樂教育大體系下,理論是基礎,實踐是驅動。在去年舉辦第一屆「樂象」展演後,老師們教學更加用心,學生也更有信心在創作中表達自己的理想。因此,為進一步擴大實踐對教學的驅動力量,此次開展了第二屆展演,也希望借此機會向業界呈現教學成果。

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音樂學系主任、音樂編輯專業負責人汪靜淵。 新京報實習生 張湘涓 攝中國傳媒大學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音樂學系主任、音樂編輯專業負責人汪靜淵。 新京報實習生 張湘涓 攝

「無形之樂,有形詮釋,我們在教學中,除了傳授音樂編輯等基本聽覺藝術,也利用視覺藝術等創作手法,進一步引導學生探索聽覺和視覺的臨界,實現藝術手段的自由,內容表達的自由。」汪靜淵表示,未來,音樂與錄音藝術學院音樂編輯教研室將繼續培養德才兼備、音樂創意與傳媒意識俱佳的技術骨幹和業務精英,為行業輸送系統掌握新媒體音樂編輯、影視音樂編輯、廣播音樂編輯專業知識,兼具音樂節目策劃、製作、導演、視聽作品音樂編配等能力的復合型專業人才。

「大家的批評和指正是學習、教學進步的必由之路,希望能夠把全國唯一的音樂編輯專業建設成全國領先的專業。」汪靜淵說道。

編輯 繆晨霞

校對盧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