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發展調研行)中國娃娃魚之鄉「護鯢記」:從難得一見到「鯢丁興旺」

中新網江西靖安6月29日電 題:中國娃娃魚之鄉「護鯢記」:從難得一見到「鯢丁興旺」

中新網記者 李韻涵 薑濤

「以前我們觀測到一尾野生娃娃魚是一件令人振奮很久的事,現在我們時常能觀測到‘老中青’不同年齡的大鯢一同出現。」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資源保護高高長彭勇告訴記者,在江西靖安,曾經難得一見的大鯢種群已經「鯢丁興旺」。

28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江西主題採訪團走進中國娃娃魚(大鯢)之鄉江西靖安,探訪靖安縣娃娃魚研究所,看靖安如何守護這個古老又神秘的物種。

大鯢俗稱「娃娃魚」,是世界上現存體型最大的兩棲類動物,因為和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所以素有「活化石」之稱,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也是國際上廣受關注的重要物種之一。

「娃娃魚在幼年時期是通過鰓呼吸,對水質要求極高,若水質不達標,不僅娃娃魚的食物來源不充足,也容易讓娃娃魚生病導致無法生存。」江西省宜春市靖安縣農業農村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羅小紅在接受中新網記者採訪時表示,棲息地環境的變化曾導致娃娃魚野生繁育遇到種種困難。

1974年,靖安縣發佈了第一份娃娃魚保護公告,並在同年成立了娃娃魚研究所。記者走進靖安縣娃娃魚研究所看到,所內不僅有科普館,還有許多個戶外野生環境模擬養殖池,仔細探尋發現,一尾尾娃娃魚正伴隨著溪流聲,隱匿於草畔與石頭縫隙間,晝伏夜出的它們正等著夜幕降臨便出來覓食。

6月28日,在靖安縣娃娃魚研究所內,一條身長1.6米的大鯢正在緩緩移動。李韻涵 攝6月28日,在靖安縣娃娃魚研究所內,一條身長1.6米的大鯢正在緩緩移動。李韻涵 攝

再往研究所深處走,便可看見位於地下的室內養殖池,只見一尾身長1.6米的娃娃魚正緩緩移動著,激起一圈圈水波紋。

「這條娃娃魚的壽命已經超過了60歲,是在研究所剛成立的時候,由當地村民在山澗發現並送來的。」羅小紅表示,娃娃魚體長一般為1米左右,野生狀態下可存活120年。

數十年來,這尾「元老級」娃娃魚與研究所共同成長,靖安縣娃娃魚研究所也取得了豐碩的研究成果,對娃娃魚的保護有了進一步的成效。目前,該研究所有著各類養殖池1.5萬平方米,生存繁育著2萬尾的娃娃魚。

在靖安境內,遍佈著諸多仿生態繁殖溝,這些看似普通的「小水溝」是娃娃魚成功繁殖的關鍵。從1996年到2004年,靖安成為中國第一個掌握大鯢人工繁養技術、並第一個成功人工繁育出大鯢子一代、子二代、子三代的地方。2005年以來,靖安縣不間斷增殖放流,累計增殖放流純種大鯢魚苗2萬餘尾。

6月28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江西主題採訪團走進靖安縣娃娃魚研究所,圖為研究所內的仿生態繁殖示範區。李韻涵 攝6月28日,記者跟隨「高質量發展調研行」江西主題採訪團走進靖安縣娃娃魚研究所,圖為研究所內的仿生態繁殖示範區。李韻涵 攝

「我們一直堅持純種養殖,不僅模擬野外環境,養殖所用的水都從山上的溪水引流過來,食物也是使用河裡的活魚活蝦。」羅小紅稱,娃娃魚研究所採用的是人工和生態相結合的繁育技術。

在連綿起伏的九嶺山脈間,「江西大鯢」的發現讓靖安縣多年的野生大鯢保護工作有了「生態迴響」。2022年5月份,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相關課題組將在江西靖安縣內發現的純種野生大鯢描述為新物種——江西大鯢。這是目前中國發現的首個野外純種娃娃魚種群,也是中國首個可記錄大鯢完整自然生活史的野外種群。

據江西九嶺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大杞山保護管理站負責人佔德洋介紹,這幾年來,江西大鯢的生長環境得到了很大改善,僅在大杞山金家水系6公里長的流域內就生存著500尾至700尾的野生大鯢。

近年來,靖安縣進一步加大大鯢保護和科普力度,並將大鯢產業納入到全域旅遊框架中。2023年,江西大鯢文創體驗中心正式開業,一批又一批的遊客、青少年前來探尋大鯢的故事。

「只有懂‘鯢’,才能愛‘鯢’。」靖安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袁世虹說,希望通過各類宣傳宣教、旅遊項目,讓大家充分瞭解大鯢文化和生存現狀,帶動更多人自覺參與到保護大鯢的行動中來。(完)

【編輯:張子怡】